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台美社區的形成(上)


號稱天下第一館的紐約台灣會館
台美社區的形成()
楊遠薰
1

              長久以來,一般人對在美國的台灣人有不同的稱呼。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些人過去被稱為「華僑」,現在則逐漸改稱為「台僑」。

              從美國社會的觀點來說,來自台灣的移民歸化為美國籍者為「台裔美國人 (Taiwanese Americans)」,簡稱為「台美人(TA)」。事實上,「台裔美國人」不僅指來自台灣的第一代移民,還包括在美國出生的台美人的後代,所以定義應是「具有全部或部分台灣傳統(heritage)的美國人」。

              由於美國是一個多種族的民主國家,尊重各族裔的傳統文化,所以在美國有歐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非裔美國人之稱。歐裔美國人裡有英裔、德裔、法裔、義裔之分,亞裔美國人裡則有日裔、韓裔、華裔、菲裔、越裔、台裔等等。

              根據美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填寫「Taiwanese Americans」的共有230,000人。

              至於在美國的台灣人究竟有多少?因為沒有正式的統計,所以無明確的數字。不過從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顯示:「一般估計,約有五十萬人」。

              倘若這項估計接近事實,則與美國人口普查的二十三萬台美人相差一倍有餘,原因可能如下:

              1) 在美國的台灣人未必個個都歸化為美國公民。

              2) 住在美國且歸化為美國籍的台裔有自稱「Taiwanese Americans」,也有自稱「Chinese Americans」。

              3) 認同「台美人」者未必都接受美國人口普查的問卷調查。即使接受人口普查的調查,也未必會在問卷中填寫「Taiwanese Americans」。

              因為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問卷中並沒有「Taiwanese Americans」的選項 (請看下圖) 。回答者必須在問卷中先勾選「Other Asian (其他亞裔)」,再手寫「Taiwanese American

2010美國人口普查中有關"race"的問卷調查


                             由此可見,在美國人口普查中填寫「Taiwanese American」的都是一些有心人。究竟哪些人如此用心?由於在2009年時,一些台美人的社團與教會都曾大力鼓吹會員填寫「Taiwanese Americans」。因此,這二十三萬「台美人」很可能就是一些經常出入台美社區的人。

              也因此,在探討台美社區的形成、發展與未來時,當以這些經常出入台美社區的「台美人」為首要研究的對象。

2

              根據美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台美人」具有下列幾項耀眼的特色:
              1)在教育程度上,73.6%台美人擁有大學畢業以上的學歷,高於印裔美人的71%、華裔美人的51.8%、日裔美人的47.4%、越裔美人的25.2% 與全美國的28%
              2) 在收入方面,2009年,全職的台美人男性平均收入為 $76,587,全職的台美人女性為$51,307,不分男女的平均收入為 $68,809,高出全美平均收入37%

              3) 76%的成年台美人擁有自宅,遠高於所有移民的57%,微高於美國出生的73%

              4) 台美人出生在外國者佔72%,高於所有移民者的43%

              這些數據顯示第一代台美人大都高學歷、收入在中上以上、擁有房產、並且具有美國公民身分,因此相較其他族裔的移民,顯得生活安定、融入美國主流較順利。換句話說,台美人比其他族裔的移民更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移民者的「美國夢」。

              何以神如此垂愛台美人?其實仔細探究,不難發現台美人適應美國社會的過程比較順利,與其移民結構及特質息息相關。

              因為在五、六、七十年代自台灣到美國的人,往往不是留學生,就是年輕醫師。這些人在台灣時是聯考制度下的考場常勝軍,學習能力強。到了美國,留學生發憤讀書,矢志拿博士。實習醫師戰戰兢兢,期許被美國醫界認定。於是數年後,美國社會出現許多台灣Doctors (博士或醫生)

              蒙神開路,時值美國社會需要許多高科技人才與醫師。這些人學成後,順利在美國找到專業工作,因此變更身分,成為在美國的台灣移民,也就是後來通稱的「台美人」。所以台美人普遍學歷高、無語言障礙,大都成為美國社會的白領階級、甚至主管階層。

              然而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這些台美人縱使獨立、能幹,能深入美國各地生活,但在情感上,還是喜歡與相同背景的「自己人」相聚。所以當台灣人逐漸在美國社會立足後,各地的台灣同鄉會或夏令會便陸續出現。

七十年代的台灣留美學生
自左至右:李武雄、梁光惠林慧美、梁愛惠、賴漢聰、徐頌鵬合影於1972年美東台灣人基督徒靈修會


3
              五十年代,當台灣人在美國尚寥寥無幾時,台灣人會去參加日本人的聚會。當時,在紐約的日本人組一個「日本俱樂部(Nippon Club)」,在曼哈坦的五十七街擁有一間日本會館。
              其時的台灣人因為受日本教育,與日本人溝通無礙。但到了六十年代,越來越多的台灣留學生不會說日本話,所以在紐約的台灣人便仿「Nippon Club」的方式,首創「East Coast Formosan Club 」。
              他們那時常租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教堂或國際學舍,舉辦各種活動。每逢年會時,參加的人數多達五、六百人。如此到了1970年,一些有心之士希望在全美各地普設同鄉會,便在首都華府登記註冊一個社團,名為「全美台灣同鄉會(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TAA
              East Coast Formosan Club」因此改組,依地區分為紐約、波士頓、康州、費城、巴爾的摩和華府等台灣同鄉會,全都加入「全美台灣同鄉會」。七十年代,全美各地的台灣同鄉會紛紛成立。
              其時,美國各大學的台灣學生越來越多,其中以理工科的學生佔大多數。許多理工科的學生來自台灣中南部,習慣講台語、具鄉土意識,與講「國語」的大陸籍學生遂漸行漸遠。
              當時大家年輕力壯,時常相約在週末一起打球。天氣好時,尤其喜愛在戶外奔馳、打壘球。打完球後,便一群人圍坐在樹蔭下,吃西瓜、喝涼水,同時談論台灣事。
              其時,台灣長期實施戒嚴,資訊皆被管制。一些受國民黨教育長大的青年到了國外,聽到一些與自己認知相抵的事情,會很駭異與生氣。起初會與然辯論,甚至罵對方不愛國。後來逐漸發現是自己長期被國民黨的教育所矇騙,便開始罵起國民黨。於是,打球後的西瓜會成了時事討論與爭辯會,眾人常談得口沫橫飛,欲罷不能。
              待台灣學生越聚越多後,便自組「台灣同學會」,與校園裡的「中國同學會」分庭抗禮。結果,台灣同學會很快地被對方貼上「台獨」的標籤。
              其時,台灣島內的白色恐怖延伸到海外,美國各大學皆發生校園特務的情事。有些學生或同鄉被列入黑名單而歸鄉不得,因此台灣同學會與中國同學會益加對峙。
              在這氣氛下,台灣同學會的內部凝聚力增強,少數激進者私下加入政治組織,多數溫和者則成為爾後各台美社團的忠誠支持者。至於害怕惹事或認同國民黨政府者,則刻意迴避台灣同學會。
              如此在各大學熱熱鬧鬧過了數年留學生涯後,這些留學生陸續拿到博士或碩士學位,開始向外謀職。時逢美國社會需要高等科技人才,不僅各大學與國家研究室需要博士,就是許多座落在美國東岸與五大湖區畔等工業州的大公司都需要優秀的研究發展人員。
              拿到學位的台灣學生只要一獲得聘用,便整裝前往。因此,一些工業州如密西根、俄亥俄、伊利諾、賓州、紐澤西…等,都逐漸遍佈台灣人的腳蹤。
              台灣人進入美國主流後,很快地察覺美國需要高教育、高智力與高技能的領域皆充滿猶太人,從而發現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短短二、三十年間,在全美各大城市普設猶太社區中心,互相照顧、提攜,並且用心培育下一代,結果不僅在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媒體、藝術等各界建立綿密的人脈網,發揮顯著的影響力,並且支援以色列祖國。這些情況對一向努力向上的台灣人,確是一個很大的震撼與啟發。
              於是,「效法猶太人、培養下一代與營建社區中心」的概念逐漸在許多第一代台美人的心中孕育,乃至成形。(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