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昆布勞與FAPA的奇緣(下)

昆布勞 (Coen Blaauw)

昆布勞與FAPA的奇緣(下)
楊遠薰

                 (續上)   
FAPA 座落在國會山莊東南一個住宅與辦公混合區內,從外面看,那是一棟很尋常的三層樓磚造房, 不是體面的辦公室,但是裡面的人很親切。

他們對昆解釋   FAPA 的性質與工作概要,並請他填寫一份履歷表。然後,中常委陳榮儒開始與昆面對面地作一個完整詳細的會談,直到當日下午,才賓主皆歡地互道再見

隔天,還留在華府的昆布勞接到   FAPA 總部的電話,說他被錄用了,請他擇日來上班。

這項通知完全打亂了昆的人生規劃。原本單純地陪女朋友到美國度假,沒想到意外獲得一份工作,而這工作是為一個八輩子都扯不上關連的遙遠的島國效命,難怪他的女朋友直呼不可思議 、太瘋狂( too crazy)


但昆卻對這工作十分認真。兩人因此各懷心事、悶悶不樂地結束這趟美國行,一起回到荷蘭。

3

FAPA 究竟是什麼樣的組織,令昆布勞如此鄭重其事地考慮為它效勞?

嚴格說起來,這是一個仿效「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The American 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tee ,簡稱   AIPAC )」的模式,在美國國會山莊從事遊說工作,以爭取台灣主權獨立、國家安全及增進台灣人權益為宗旨的一個非營利社團。



FAPA總部 (最右一間)



早在1980年年初,一群熱心的台灣人為了營救許多名因〈美麗島〉事件被逮捕的政治犯,即頻頻拜會美國國會議員,籲請他們關注台灣的政治與人權。

1981年年底,這群台灣人在愛德華甘迺迪參議員協助下,爭取到美國每年給予台灣兩萬名移民的配額,信心大增。所以在隔 (1982)年二月,當一群台灣人社團負責人聚集洛杉磯開會時,便一呼眾應地成立了FAPA,當時並決定將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府。

FAPA 在前三任總會長蔡同榮、陳唐山與彭明敏的努力下,在全美各州普設分會,會員達六百多戶,同時在國會山莊建立起數條與美國議員溝通的管道,很快地成為一受人矚目、舉足輕重的台灣人社團。

為求永續發展,FAPA並且在距國會山莊 (Capitol Hill) 不遠的東南區買下兩棟毗連一起的三層樓磚造房。他們將其中的一棟改建為總部辦公室,另一棟則樓下出租,但保留三樓的房間給住外州的總會長到華府開會時使用,或讓有需要的專職人員居住。

昆布勞初次造訪   FAPA ,就是到這棟看來不怎麼起眼的磚造房。當時,他萬萬不會想到這將是他往後大半生的窩居處,但結果竟是如此,以致許多人都忍不住問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你為  台灣、為FAPA 效勞終生?」

                        說來就像是累世的前緣。昆布勞來自一個溫馨、安定與富庶的家庭,是一個崇尚正義與真理的理想主義者。他相信自由、民主與人權皆為普世價值,但這些東西不會自天而降,而是要靠人民努力去爭取,如果有一個國家有偉大的人民,鍥而不捨地追求民權,那麼就是再集權的政府,也會垮台

1989年正是他見證這種信念的一年。那年,整個東歐都在翻轉中。波蘭是最先挺身對抗蘇聯強權的國家,在經過九年的抗爭,終於在1989年六月舉辦首度大選,選出第一位非共產黨員的總理,成為東歐人民羨慕與效法的對象。

爾後如骨牌效應,匈牙利、東德、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公約組織的國家紛紛脫離蘇聯的掌控,一個接一個地邁向民主。到了年底,連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小國都勇敢地要求獨立,甚至蘇聯本身都瀕臨瓦解。

這是多麼令人瞠目結舌的成就!而這就是人民的力量!昆布勞因此相信只要人民矢志奮鬥,團結向前,滴水會匯成河,原本不看好的事都有翻轉的可能!

懷著這種情懷,昆布勞步入  FAPA 總部,受到王桂榮會長等人的親切招呼。然後,陳榮儒常委開始與他作 開誠佈公的談話。


1989年,FAPA 總會長王桂榮(左)與昆布勞合影。

陳榮儒說,FAPA 是一個由全美國六百多戶台灣人家庭所組成的非營利社團,經費百分之百來自會員的自由捐獻。因為經費不很寬裕,所以昆現在所見到的人包括總會長、辦公室人員及他本人,都是義工。而且很多人不僅是義工,還是長期捐獻金錢給   FAPA 的金主。

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家都懷著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希望台灣主權獨立。但主權獨立是一個非常崇高的目標,絕非一蹴可及。在達到這目標之前,有許多步驟要走,包括爭取言論自由、突破黑名單、突破媒體壟斷、力促台灣政治民主,然後經由選舉,讓台灣人當家作主,再是推動公民投票,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等等,可謂路遙且坎坷。

美國是全球民主政治的楷模,也是最可能幫助台灣人達到此一目標的國家。所以 FAPA希望借重全美各地台灣人的草根力量,籲請美國國會議員制定對台灣有利的法案,以加強台灣的安全、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及增進台灣人的權益。而他們目前極需要一位能代表FAPA在國會山莊積極從事有關台灣議題的說客(lobbyist),而這個人希望是昆!

這席話句句打動昆的心,因為每一句都與他的理念不謀而合。昆感動地想:「這群人是多麼地無私!他們的目標是何其地崇高!」

            離開FAPA 總部後,昆特地走了一趟國會山莊。站在噴著白色噴泉的鏡池(Reflection Pond)前,他出神地凝視堂皇潔白的國會建築,心想:假若加入FAPA,這將是他日後進出的戰場!

                      他相信台灣會很快地翻轉,如同東歐那些國家一樣,會由集權邁向民主,甚至主權獨立。他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他從FAPA  那些人堅定的的眼神裡看到了希望。

                      然後,昆布勞回到荷蘭的家。他的家依舊熱鬧,但少了一個小弟,大家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懷念。就在去(1988)年夏天,他最小的弟弟隨朋友到地中海度假。當他正興高采烈在海上揚帆航行之際,忽然被一艘韓國的油輪撞個正著,結果船翻人溺,留給家人無限傷慟。


1988年,昆布勞(中)與弟妹們合影

「他才十四歲,正是旭日東昇的年紀,卻說走就走。」昆布勞說:「讓人不禁感嘆人生無常,人有時實在很脆弱。」

因為感慨生命的不可預測,昆認為應趁有生之年,多作一些有意義的事。他因此想:假如他到國際律師事務所上班,每日承辦一些如國際離婚或移民等瑣碎的案件,那麼與幫助一些迫切追求民主、獨立的台灣人相比,何者較有意義?

他越思考,投效FAPA的心志益發篤定。然而,他自高中時即交往的女朋友卻覺得他越來越走火入魔,無法理喻。原本兩人都已論及婚嫁,如今卻為一個半路殺出來的台灣莫名奇妙地僵持著。

後來,眼見無法勸昆回心轉念,他的女朋友祭出〈哀的美敦書(Ultimatum)〉,對他說:「你要我,還是要台灣?請選擇其一。」

昆說,他選擇台灣。女友氣急敗壞地拂袖而去,交往了十年的戀情亦因此劃下了句點。

            接下來,昆布勞向   FAPA 確認要去上班,然後開始打點行李,並處理荷蘭方面的事務。

1989年八月,昆拎著兩隻皮箱,飛抵華府,向   FAPA 報到。此後,日出日落,他在FAPA 總部工作迄今竟已達二十八年

                       歲月匆匆,初抵   FAPA 時的英俊小伙子如今兩鬢已白,昆布勞為FAPA奉獻了他的青春。回首前塵,昆承認當年的想法有些過於天真。台灣獨立的夢如今依舊高懸在天際,但台灣這二、三十年來的進步,卻有目共睹。

                      從當年的突破黑名單、突破媒體壟斷,到台灣兩度政黨輪替、完全邁入民主,昆認為這都是台灣人民共同努力的成就,也是他與   FAPA 締結奇緣後奮鬥多年的報償。(End)

5 則留言:

  1. I wonder how many Taiwanese actually spent their whole adult life dedicated to Taiwanese causes like him! Thanks, Coen!

    回覆刪除
  2. 「你要我,還是要台灣?請選擇其一。」

    昆說,他選擇台灣。

    It makes me really tearful....

    W. Paul Chiou

    回覆刪除
  3. Thank you for the story. Now I have tremendous respect for Mr. Blaaw. I am not doing enough in my share of a Taiwanese when I say I love Taiwan. I will do more in coming days.

    The old timer

    回覆刪除
  4. Lovely, lovely and lovely! Thanks for such a touching article about Coen. He earns my full respect and gratitude.Would love to know more about him. It is heartwarming to know someone is walking with us ... -Wen

    回覆刪除
  5. 很早就曾經與這兩位為台灣貢獻的荷蘭人見過面,也聴過他們的演講。雖然我也是FAPA member,卻只知昆不老是位對台灣事務,尤其是向美國國會lobby 工作,非常熱心的人物。讀了你的文章之後,才知道昆不老加入FAPA之前的那段有趣的故事。韋傑里是位台灣女婿,也聴過幾次他及他的牽手的演講。幾次在美東夏令營見面過。由你把這兩位可敬的荷蘭人記載下來,留傳給下一代的年輕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洵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