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的李玉琛醫師(5)
─全美第一位台灣人心臟科醫師的故事
楊遠薰`
5
李玉琛醫師自1978年後,即不再公開提倡以beta blocker醫治充血性心臟衰竭病人的好處。他繼續從事有關回音心圖與心電的研究,每年都發表數篇醫學論文,也出版了一本有關這方面的教科書。此外,他看病與教書皆無間斷。
如此匆匆又過十年,已升上馬大醫學正教授的李玉琛於1988年申請退休。其時,他在馬大附屬醫院已服務滿三十年,在醫學院從事教職亦達二十七年。
因為他的成就普獲肯定,所以退休後,馬大延攬他為該校的名譽(Emeritus) 教授。此外,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經常請他回去幫忙,巴爾的摩地區的數家大醫院更經常聘他去看病,所以他實際繼續行醫,至近八十歲才真正退休。綜其一生,行醫逾五十年。
但一直到他自馬大退休,他首創的beta blocker治療法都沒有受到重視。倒是在歐洲,另有一位心臟科醫師與他持相同的看法。
這位心臟科醫師是瑞典人,名為芬‧魏格斯坦 (Dr.
FinnWaagstein)。他在1973年發現以beta blocker醫治心臟衰竭病人頗具成效後,亦投書醫學期刊。他其實比李玉琛醫師晚一年發現這種治療方式,但比李醫師幸運的是他的論文得以在1975年的《英國心臟期刊》上發表。
當然,魏格斯坦醫師的論文發表後,亦引起諸多懷疑。但他鍥而不捨,繼續提倡,終於在二十年後,獲得重視。
九十年代,馬大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心臟科醫師們開始正視李玉琛醫師以beta blocker治療充血性心臟衰竭病人的方法。其中,費雪醫師 (Dr. Michael Fisher )十分肯定、亦公開倡導beta blocker的治療法,另一位醫學教授格特利伯博士 (Dr. Stephen Gottlieb)更以四千以上的心臟衰竭病人為對象,著手進行一項國際性的醫學研究。
1998年,格特利伯教授的研究報告正式出爐,證實採用beta blocker治療心臟衰竭病人,確實較傳統的治療方法多了百分之三十五的存活率!他並且公開宣稱:「這項研究成果是如此地顯著,以致我們的調查提早三年結束。如今,我們確信這種治療方式確實能救活更多的心臟衰竭病人。」
格特利伯教授的調查研究在醫學界裡引起巨大的回響。爾後,更多的醫學研究證實:使用beta blocker治療法醫治心臟衰竭病人,比傳統的治療方式多出百分之四十的存活率。
數年後,全美的醫學教科書在這方面皆予更新,美國心臟協會亦公開倡導使用beta blocker治療法醫治心臟衰竭病人的好處,全球的心臟科醫師亦緊緊跟進,開始採取以這種方式醫治充血性心臟衰竭的病人。
2001年,瑞典的魏格斯坦醫師捷足先登地以「治療心臟衰竭的最重大突破」,獲得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費瑟(Faisal)醫學獎。
2002年,馬里蘭州立大學公開肯定李玉琛醫師於1972年在治療心臟衰竭病人上所作的重大突破。同時,李玉琛醫師服務的心電圖研究室亦定名為「李玉琛醫師心電圖研究室」,以紀念他的長期貢獻。
2002年冬,馬大醫學院發行的醫學季刊以李玉琛醫師為封面,並附專題報導,詳細敘述李玉琛醫師發現以beta blocker 治療心臟衰竭病人的經過。此外,記者亦走訪數位與李醫師共事多年的馬大附屬醫院心臟科醫師們。
他們一致認為李玉琛醫師是一位十分優秀又和善的好醫師:他的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診斷十分精準,對待病人相當親切;他時常一邊替病人作檢查,一邊與病人話家常,所以病人都很喜歡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