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走!
─紐約門窗企業家陳秋貴的故事(下)
楊遠薰
放膽向前衝
完全擁有協和後,陳秋貴衝勁十足。他聘用富有活力的年輕人,設定每年成長率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目標,開步邁前。
他喜歡開創,也鼓勵員工開創。在他的支助下,多名員工分赴麻薩諸塞、伊利諾、馬里蘭、俄亥俄、賓州、維吉尼亞、康乃狄克、紐約、紐澤西等州成立分公司,然後與母公司形成一個體系,協和公司的營業額因此持續呈倍數增加。
1998年,協和門窗公司獲得紐約市政府商業局評選為「少數族裔成功企業」的代表,不但鼓舞了全體員工的士氣,更在無形間將陳秋貴的事業帶進一個新里程。
因為經由主流媒體的報導,協和﹝ Crystal﹞公司聲名傳開,對開拓市場如水推舟。 領受這種不花錢廣告的好處後,陳秋貴立刻高薪聘請一位名為乃門﹝Bob Nyman﹞的美國專業公關,專門負責與主流社會的聯繫。
這位高手果然不負期待,擬出一系列周詳的計劃。他建議陳秋貴贊助紐約的社區公益,積極參與主流活動,並主動與主流的媒體聯繫。
爾後在短短一年間,從善如流的陳秋貴不僅成了紐約好幾個商會及美國建築與門窗業協會的積極會員,同時慷慨捐獻,因此城了紐約皇后社區大學的校董、紐約植物園、紐約兒童輔導中心與不少台灣人與華人社團的贊助者。
自1998年起, Thomas Chen與「Crystal門窗公司」頻頻出現在美國報紙上,成了紐約人士熟悉的名字。自1999年起,協和公司年年進入美國門窗製造業的前百名排行榜。2000年,協和公司進一步獲得「藍籌企業﹝Blue Chip Enterprise﹞」獎。2001年,協和獲國際標準檢驗〈ISO
9002〉合格,成為一國際認定的優質公司。
陳秋貴本人亦在2000年獲美國「厄恩斯特與楊﹝Ernst
& Young﹞」頒發的傑出企業家獎。同年年底,他衣錦還鄉,回台領取台灣青年創業協會頒發的海外青年創業楷模獎。2001年,他再度回台,接受台灣中小企業協會頒發的磐石獎,成為一眾所認定的青壯派企業家。
更上一層樓
擴充事業是陳秋貴一貫的心志。他自1996年向紐約市政府承購大學點的土地後,即不斷地整頓、開發與興建,終於在2000年完成一座嶄新的協和總部。
總部的兩棟新建大樓全採用協和公司製造的門窗,外觀晶瑩絢麗。兩枝巍然聳立的圓錐狀儲料柱高高標示「Crystal」的商標,圓了陳秋貴當年仰慕紐約摩天大樓、將公司取名為「Crystal (水晶)」的美夢。
座落在法拉盛大學點的協和門窗公司總部外觀 |
總部大樓的內部面積達十六萬五千平方英尺,底層是工廠,二樓是辦公總部,三樓則是一間別開生面、佔地兩千兩百平方英尺的「協和藝廊」。藝廊裡除了陳列陳秋貴搜集多年的古董東方門窗外,還開放給紐約地區的亞洲藝術家展示藝術創作,爾後成為法拉盛的社區藝文中心。
2000年六月,陳秋貴率領兩百多名員工,躊躇滿志地搬進新的公司總部。他在楓樹街的工廠與在大學點的新建廠繼續啟用。同時,他成立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協和基金」,專門從事社區文化、教育與藝術的推廣。
如此,2001年時,陳秋貴成了紐約的英文報與華文刊物爭相報導的對象。他蓄短短頭髮、面露淺淺笑容的照片一再被刊登在報上。他胼手胝足、辛苦創業的故事一遍遍地被描述。
「湯姆士陳是移民者苦幹成功的典範。他溫和正直,又熱心公益,令人尊敬。」紐約皇后區商業開發局主任伯恩斯坦﹝Seth Bernstein﹞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一般美國人喜愛他的原因。
「九一一」的轉折
2001年九月十一日清晨,一如以往的太平盛世,突然兩架民航機在國際恐怖份子劫持下,分別撞向兩棟高聳的世貿大樓。數小時後,大樓轟然倒塌,四、五千名一大早就趕到世貿大樓上班的工作族頓時失去生命,無數心碎與眼淚埋在其中。
紐約是陳秋貴發跡的城市,兩棟世貿大樓是他初抵美國時日日仰望的標幟。他說:「我第一次經歷這麼多無辜者驟然喪亡的震撼,也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到我是紐約的一份子,我與紐約人同傷慟。」
他 立刻在公司發起「九一一」捐款運動。其時,全美台灣同鄉會在各地發起捐款,希望籌到十萬美金,交給受難者家屬。陳秋貴則宣佈協和公司將獨力捐獻十萬美金,他本人將捐出每月營業額的百分之一,員工則自由認捐。結果至那年年底,協和的捐款已逾十五萬美金。他的義行使鄉親對他另眼相看。
「九一一」之後,輝煌的世貿大樓夷為瓦礫,繁榮的曼哈坦下城成了廢墟。眾人原以為重建的工作會很快地進行,但蕭條的景象持續大半年,竟毫無起色,協和的訂單亦隨之一落千丈。
「這是不曾有的現象。」陳秋貴說:「尤其當公司正投下巨額資本,準備大張旗鼓,竟遇到這種完全無法預料的變故,使我產生創業以來第一次的恐慌。」
爾後,危機一天天逼近,陳秋貴益感焦慮。他獨自翻書,想從書中尋找靈感,卻無斬穫。2002年二月,懷著沉重的心情,他飛回台灣屏東過年。
「我在老家休息時,」他說:「腦子忽然清楚起來。瞬間,我有了許多創意的想法,因此依回美國,立刻將舊有的成本結構重新組合。那年三月,我們推出新的價格與行銷策略,馬上使公司起死回生。」
危機化為轉機後,協和繼續成長。2002年,協和公司的年營業額逾四千萬美金,被紐約新聞報﹝New York Newsday﹞評為紐約市第十一大的少數族裔企業。
同年,陳秋貴在紐澤西的南平原鎮﹝South
Plainfield﹞、密蘇里的聖路易和上海等地興建工廠。這些工廠不久便先後加入生產的行列。
「協和最大的特色,在於產品非常齊全。」陳秋貴說:「美國每個地區的建築規格都不同,我們因此必須加入好幾個不同的建築協會,產品符合各地的檢驗規格,隨時注意市場的變化與未來的趨勢。並且提供親切的售後服務,才能在這一行裡維持高度的競爭力。」
對於未來,他勾勒著遠景道:「我們將繼續在各地興建工廠,目標在上游、中游和下游全部連結成一個體系,自給自足,如此才能大量地降低成本。」
慈善與外交
陳秋貴在事業有成之後,因為熱心公益, 贊助大方,因此與不少美國政要建立良好的關係。
2003年十月三十一日,台灣總統陳水扁在紐約市的伍爾道夫旅館接受國際人權聯盟﹝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eague﹞頒發國際人權獎。當晚,陳秋貴陪同紐約聯邦參議員舒曼﹝Charles Schumer﹞和眾議員安克曼﹝Gary Ackerman﹞出席這項盛會。參議員舒曼並在稍早宣佈加入美國參議院的台灣連線﹝Senate Taiwan Caucus﹞,成為友台的美國政要之一。
2004年農曆過年時,紐約台灣會館舉行春節團拜暨新舊理事長,陳秋貴陪五名紐約州議員前往會館,向鄉親拜年,為台美社區帶來盛會。
接著,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和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競選公職,都親自前往協和公司總部拜票。
此外,前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李柏曼﹝Joe
Liberman﹞及台裔眾議員吳振偉等多名政要在競選過程中,都獲得陳秋貴的慨然贊助。
在華人與台美人社區裡,由於「協 和基金」每年都贊助一些藝文活動,「協 和藝廊」亦常年開放,陳秋貴亦成為華文媒體尊敬的慈善家與藝文支持者。
二十年間,陳秋貴從汗流浹背的勞動者,成為創業有成的企業家、慈善家與藝文支持者,同時更是管道暢通的民間外交者,實令見他平地起高樓的法拉盛鄉親們看得兩眼霧煞煞。
無論如何,他的勤奮認真為眾所目睹。他行事低調、熱心公益、合法合情賺錢亦是不爭的事實。此外,他並且是個深受員工愛戴的好老闆。
「知人善任是他的特長。」有人說:「他知道自己有某些方面的限制,所以不樣樣插足。他知道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樣的人,並且充分授權。」
「他很照顧員工。」任職「協和基金」的黃維珊說:「有一次,我和他在公司開會晚了,搭他的車回市區。車經大學點公車站時,他看到幾個員工在等車,就搖下車窗,喊他們的西班牙名字,叫他們全部上車,然後送他們到法拉盛車站搭地鐵。」
「而且,基於自身的經歷,他很鼓勵員工進修。 」她又說:「他不但在公司開設英語班,並且捐了二十五萬美金給皇后社區大學,從事教導新移民的英語與職業訓練。」
他的告白
坐在協和公司總經理的辦公室裡,向來不多言的陳秋貴竟對我作一連串的告白。
他說:「我的人生一直是不斷地接受挑戰與學習。我到美國後,認識許多有學問的鄉親,也得過不少人的幫忙。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後來,我學會講英語,與美國人交往,又從美國人身上學到不一樣的東西。我每次聽到或讀到好的字句,就趕緊記下 來,等晚上自己一個人時,再靜靜思索、消化。」
他從身上掏出一本小冊子,遞給我。我打開一看,裡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最近的幾頁記載著美國幾位大企業總裁講的金句名言。
他又說:「我初到美國時,當然有夢想。但要做什麼?能做什麼?自己全無點子。往後的發展都是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在摸索的過程中,不少主意係出於別人的建議,由我去實行。然後,我加以思考、調整,就變成我的東西。」
「生意逐漸做大後,」他接著說:「我深深感到要有更大的破,就必須打進美國主流社會。欲獲得美國主流的接納,就必須遵照人家的方式包括法規、制度與習俗去做。為了改變人家認為移民者都是淘金者的形象,我開始做些公益,回饋美國社會,結果得到很好的回報。」
「與主流人士接觸後,」他繼續說:「我才知道原來美國社會有許多鼓勵創業的優惠計劃與減稅項目,心想何不爭取?於是依合法管道與程序去申請,結果獲得相當多的資源。有了充分資源,機會便大為增加。我向來要求自己做事要做到極限,所以拼命衝刺。」
1998年,協和公司獲得紐約市政府頒獎,又為陳秋貴帶來新的接觸面。他說:「我在領獎時,認識一些紐約商會與政界人士。當時,我想我們公司僱用不少第一代移民,經常要替員工申請身份。倘若在辦這些手續時,請他們幫我們寫信,會方便許多。於是回去後,便與他們連繫。」
「有 了交往,」他又說:「他們在競選公職時,會來找我。我便給予一些金錢贊助,彼此因此有互動。然後隨著協和的成長,他們請我擔任亞裔顧問委員會的委員,我因此認識更多的 人。其中不少政治人物競選時,都和我接洽;我贊助他們的同時,也希望他們對台灣友善,因此無形中故鄉作點民間外交。」
「至於建立協和基金,則是希望集中資源,彰顯效果。」陳秋貴解釋道:「我剛做公益事業那些年,沒有明確的方向,資源相當分散。協和基金成立後,主要的目標有二:一是贊助紐約地區的社區文教,二是積極參與聯合國的非政府組織(NGO)事務,希望能幫故鄉提升一些國際地位。」
「開闢協和藝廊係順勢而行。」他說:「我因做門窗生意,為突顯公司特色,就搜購不少中國古董雕刻門窗。搬入新大樓後,因為有足夠空間,便將這些古董陳列出來。同時顧及亞裔藝術家向來缺乏展示作品的地方,便開放場地讓大家辦展覽,結果協和藝廊成了法拉盛很受歡迎的一個亞洲藝 廊。」
許多鄉親覺得他靜默寡言,不清楚他在想什麼?但事實讓,陳秋貴表達自己的理念相當清晰流暢。對鄉親的迷惑,他笑著說,他因為一直忙著拓展事業,無暇與人交際,所以比較缺乏稱兄道弟的熱絡。
但是他接著強調,他無時不刻辛勤工作,並非為了賺錢。他說:「我的生活很簡單,不需要很多錢就可以過日子。」
「不為了賺錢,是為了什麼?」我問。
他思索了一下,回答道:「為了施展抱負,肯定自己,也讓別人肯定。我如果看到機會,不予把握、發揮,就覺得很可惜,所以拼命開創。我努力做事,不盡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為了回饋社區,提昇亞裔在美國的地位。我對故鄉也很有情感,譬如我成立『旅美屏東同鄉會』,發起『滿州鄉陳氏宗親會』,就是希望同鄉能在紐約互相交流、聯誼。」
想了想,他又說:「更重要的是,當業主的人必須向員工負責。當老闆的必須讓員工覺得他們為公司打拼有意義,在公司工作有前途。我每一想到那麼多員工與他們的家庭都對協和有期待,自己就產生許多責任感,也因此不斷要求公司要持續創新,不停地求進步。」
不斷向前走
隨陳秋貴在協和總部的工廠樓上樓下走一圈,會感覺他熟悉廠裡的每個角落、每一台機器。他叫得出每一個員工的名字,也知道每個人在做什麼事。
「有些鄉親覺得你的進展像衝浪,你認為呢?」我停下腳步,笑著問他。
他也笑了起來,說:「我過去確實衝得快。因為創業猶如入山林。始終覺得山外有山,而且一山比一山高,便想積極開發。但有時衝過頭了,變成衝三步,掉兩步,只剩一步。所以現在比較小心,只是不斷邁向前,不再向前衝。」
「在你的心裡,有誰是您的楷模嗎?」我問最後一個問題。
他緘默了一會兒,然後頭側一邊,眼望前方,輕輕說出三個字:「王永慶。」
結束訪談,我走出協和總部的大樓,耳際不禁響起搖滾歌手林強《向前走》的歌:「朋友說我是愛做眠夢的憨仔,無論如何路是自己走。喔,什麼都無驚!喔,向前走!」(E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