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懷念橋水查經班

 

橋水查經班1998年合照,楊遠薰攝影。第二排: 謝敏川牧師(2) 、梁哲懋牧師()與洪健隸牧師


懷念橋水查經班

楊遠薰

1

1987年,因為工作變遷,阿加與我帶著一對稚齡的子女從愛荷華搬到紐澤西。不久,我們在台語學校遇到許多鄉親,十分興奮,便馬上為兩個孩子註冊,爾後每星期日都送孩子們到學校上課。

台語學校座落在新布朗維克(New Brunswick)市的紐澤西台美團契長老教會(TAFPC)內,所以孩子們上課時,家長便被請入教堂內「聽聽」。說實話,那時進教堂係基於禮貌,沒想到從此與教會結了緣。

1989年,為了減少上班通勤時間,我們從Hillsborough搬到橋水鎮 (Bridgewater)。住在鎮上的台語學校校長梁耕三博士表示要盡地主之誼,立刻請我們到他與純寶姐的家吃飯。

席間,耕三兄說他很想探討一下聖經究竟在說什麼,問我們是否願意和他倆在每週五晚上一起查讀這部「世界名著」?

阿加本是基督徒,自無異議。我覺得既在美國居住,不妨瞭解一下美國人的信仰,於是贊成。我隨後又邀請芳鄰楊英才與陳慧芬夫婦一起參加。他倆兩人皆畢業台大商學系,是一對年輕的電腦科技族暨雅痞(Yappie) 族,沒有孩子,個性陽光,住家離我家僅隔三間屋,確實是個好「厝邊」。

此後,六個人就輪流在彼此的家裡,每週五晚上聚在一起讀聖經,亦即一般說的「查經」。

剛開始,我們依自己的理解讀聖經,常有疑惑、甚至歪樓的現象。譬如有一回,我們讀馬太福音的「三個僕人的比喻」(馬太2514-30) ,就有不少「走鐘」的感慨。

好奇怪,」一 個說:「為什麼主人給五千、僕人得還一萬?這猶太人真貪財。」

「就是說嘛,」另一個接口道:「最後那個僕人領一千、還一千,不但挨罵,還被趕出去,這主人真苛薄!」

眾人就這麼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謬論,自己也無察覺。然後,當我們討論到無解時,耕三兄就笑瞇瞇地說:「唉,這個問題太難了,留給上帝去回答吧!」

「好,那就跳過這章節。」有人提議,也有人附議,

於是我們跳過這、跳過那,後來就讀些聖經故事。但即使讀聖經故事,也常一知半解。但這都無妨,因為我們都很喜歡這種在緊張工作一星期後、與好友輕鬆相聚的時光。

那時,當大人們查經時,孩子們就在起居室裡看電視或玩遊戲。待查經結束,所有的人都聚在餐廳,共享一鍋香噴噴的米粉湯與其他點心,同時高談闊論,確實其樂無窮。

沒多久,這個小小的查經班竟得到鎮上其他基督徒們的青睬,陸續要加入。當時,林茂清與翁玉、白建信與蔡申怡、徐清一與廖愛信等三對夫婦很地成為固定班底。在為這六人裡,徐清一兄是唯一的慕道友外,其他五人皆來自傳統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家庭,不僅信仰堅定,且各有恩賜。

所以往後在查經前,建信兄與申怡姐會帶領我們吟唱聖詩。然後,愛信長老會幫我們做很優美的禱告。在查經時,若遇到疑惑,茂清兄、玉屏姐與阿加會相繼提出比較正統的詮釋。這時的查經班看來就像樣許多,於是在TAFPC裡正式成立「橋水查經班」。

2

基本上,橋水查經班的成員是基督徒與慕道友各半。由於主內兄姐們十分寬容,慕道友們能夠暢所欲言,查經的氣氛就十分活潑,也因此會有其他的鄉親想要參加。因為一般鄉親對聖經的理解有限,提出的問題難免有時天馬行空。

有一次在吃宵夜時,坐我身旁申怡對我說:「你們怎會有那麼多問題?你知道嗎,那些問題對我來說,真的想都沒想過。」

我笑道:「因為妳來自基督教的家庭,從小接受所有的教義,自然沒有懷疑。我們則在不同的思想體系中長大,所以讀起聖經來,就覺得這個不合邏輯、那個怪怪的…。」

「不瞞妳說,」她回答:「在這之前,我很少接觸到教會以外的人,所以乍聽你們的發問,一時都不知如何回應。」

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們這群在信仰上的迷途羔羊就這麼獲得機會,在主愛中慢慢地成長。

九十年代,有多位年輕優秀的台灣牧師如鄭仰恩梁哲懋、洪健隸、陳尚仁、莊雅棠、蘇惠智…等牧師,陸續到紐澤西的一些大學深造。台美團契長老教會的謝敏川牧師很器重他們,除了邀請他們在成人主日學輪流講課外,亦請他們在週末分別到各區帶領查經。

橋水查經班就在這種情況下,有幸得到其時在Drew University攻讀宗教心理學博士的洪健隸牧師的帶領,而且連續五年,可謂獲益無窮。

洪牧師初到橋水查經班時,也曾有過短短的磨合期。記得當他提到〈創世紀〉的上帝造人(2:8)時,就有人回應到:「牧師,現在羊都可被複製,他日人亦可被複製,屆時上帝造人的理論是否該予修正?

洪牧師一時怔住,大概心中頗有秀才遇到兵的感覺,不過他也沒動怒,我們就繼續查經。後來談到復活、得救與永生…等一些較困難的議題時,眾人發問連連,但見洪牧師埋首逐一寫下大家的問題。待他下回再來時,就翻著一本貼滿小紙條的聖經,一一認真解釋。我們不見得聽懂他講的道理,卻也感受到他的用心,於是安靜地跟著牧師翻閱聖經,逐字逐句讀著經文,慢慢思考聖經的真諦。

就在那段期間,鎮上又搬來幾對台灣人夫婦。其中,陳淮崇與何文英、楊陌修與鄭淑霞、賴文義與魏淑玲等三對夫婦都成了查經班的固定班友,加上原先的班底及幾位不定期參加的人,橋水查經班的陣容益趨堅強。同長每次查經,都有二十餘位大人,加上隨行的一群生蹦活跳的孩子們,一屋子可說熱鬧滾滾。

後來,謝敏川牧師大概認為一起查經的人數不宜過眾,乃就將橋水查經班分成東區與西區兩班,同時進行。可是沒過多久,謝牧師就頻頻接到會友們的反映,希望兩區合併。結果半年後,謝牧師果真讓橋水查經班回復原先的陣容,大家也更珍惜彼此共聚的情緣。

事實上,那些年,大家都為五斗米折腰。從每週一到週五,各自栖栖惶惶地開車去上班,有些還得飛赴外州去出差。然而一到週五晚上,眾人便紛紛趕回來查經,分享這種在異國共享主愛與鄉情的喜悅。甚至孩子們也都十分期盼這種每周一晚和大哥哥姐姐們相處的時光。橋水查經班成了我們生活裡十年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年後,每與孩子們談起在紐澤西的日子,就非常懷念昔日在查經班裡的人與事。

3

九十年代後期,台灣邁入民主化,海外興起一股鮭魚返鄉潮。不少學有專長的學人亟欲回台貢獻所長,我們查經班的發起人梁耕三兄亦在其中。

耕三兄是台大物理系畢業的高材生、史丹佛大學的物理博士,在學術界很有成就,在查經班裡則像是意見領袖。他那時得到台灣行政院同步幅射研究所的延攬,決定回台出任要職。

我們對他與純寶姐的即將離去,十分不捨;而他倆在離開前的一個重大決定,則帶給我們不少省思。那就是有一天,耕三兄在查經班上鄭重宣佈:經過一番深入的討論,他們一家四口決定於不久在台美團契長老教會一起受洗。

我聽了,先是一愣,繼而差點脫口說道:「你是我們慕道友的主帥,怎可棄甲投降?」

但接著理性地想:耕三兄一直很認真地追求真理,也與我們一起查了八、九年的經,如今修成正果,將帶領全家走入主的殿堂,豈不值得慶賀?

於是,我們欣喜地出席他們的盛典。當望著他們全家靜穆地跪在聖壇前領受洗禮時,我忽有說不出的感動。一時,心坎彷若響陣陣的鐘聲,催促著自己做些省思與決定

一年後,被稱為「少年e」的楊英才與陳慧芬亦由謝敏川牧師予以洗禮。其時,謝牧師也曾問我要不要受洗?說來慚愧,我竟以「尚未讀懂聖經」作回覆。

記得當時謝牧師說:「讀聖經,要用心讀,不是用腦子讀。要時時禱告,全心全意愛上帝,才會領受上帝的愛。」

「好,我會努力。」我吱唔地回答。

事實上,我對受洗有種說不出的猶豫。我覺得我既沒見過異象,也不曾有過大徹大悟,實在無從得知上帝是否揀選我?何況,我也不確定自己會否是個好基督徒?

就在這種躊躇中,我後來竟成為教會元老級慕道友。每逢人家問我為什麼不受洗?我找不出響亮的理由,就以「清一兄也還沒受洗啊」作搪塞。

清一兄是愛信長老的夫婿, 向以疼妻愛家、為人敦厚著稱。他是個很優秀的電腦專家,事業有成,行事低調,在查經班不太發表意見,經常溫和地笑笑,卻也遲遲沒受洗,與我都是長期慕道的「老同學」。

1999年,阿加到馬里蘭出任新職,我與尚在中學就讀的兒子留在紐澤西,準備搬家。在驛動的氛圍中,我回顧在紐澤西的歲月,頓覺主恩滿滿。我們工作順利,孩子們快活地成長,更難得的是我們始終有教會的兄姊與同鄉會的朋友相伴,毫無身處異國的孤寂感。這一切豈不都是神的恩典?但為什麼我總迴避祂的呼召?

接著在一個楓黃的秋天 ,我在普林斯頓聆聽蕭俊良教授的一席有關「born again」的教誨後,就打電話給謝敏川牧師,表明要受洗的心志。

我在1999年的感恩節正式成為基督徒。受洗後,心情篤實又平靜,心裡詫異自己為什麼要拖那麼久才受洗

2000年春天,懷著born again的喜悅心情,與阿加搬到馬里蘭州,迎接另一個嶄新的人生。搬到馬里蘭後,我們很快地加入華府台美基督長老教會。當時覺得當基督徒真好,無論到哪兒,都有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等待我們接納我們。

奇妙的事接著發生。在我們搬離紐澤西後約四個月,聽到老同學清一兄受洗的消息,我都忍不住為他歡呼。接下來,稍晚加入查經班的賴文義、林景山和鍾崇仁都相繼受洗,簡直沒有一條漏網之魚

「這真是一個豐收的禾場!」後來每逢老友相聚,談起橋水查經班的種種,眾人就如此歡欣地說。

人生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聚散離合。當年一起查經的伙伴後來竟因各種因素,陸續搬離橋水鎮。如今,橋水查經班已成一個美麗的名詞。

若說人生有高山、溪壑、草原與幽谷,那麼住在橋水鎮的那十年該是處於草木青翠的山坡地。當年我們都很努力地爬坡,爾後各有不同的際遇。難得的是在大家都很忙碌的人生階段,竟能每週相聚一次,一起追求靈性的成長,這是多麼寶貴的經歷

然而世事無常,物換星移,縱是美麗的詩篇亦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漸漸褪色。近日驟聞最年輕的英才弟兄不幸英逝,內心無限感傷。謹以此文追憶我們曾經共同有過的美好時光,願主恩永在。 (End)

202210月,楊英才、陳慧芬、楊遠薰和許學加(由左至右)合影於高雄衛武營。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懷念Joyce Lin

 

懷念Joyce Lin (林才欣)

Joyce Lin (林才欣), 1979-2020


楊遠薰

Joyce Lin (林才欣)1979年出生在美國的Columbus, Ohio,是林英侯兄和洪淑卿姐的長女,自幼喜愛音樂數學和飛行,同時熱心事奉教會。

她於1997年進麻省理工學院 (MIT) 電腦資訊工程系就讀,2001年獲該系的學士,2002年獲該研究所的碩士,隨後在美國空軍服務。

2008年,在美國空軍工作六年的Joyce受到聖靈感動,申請進波士頓的戈登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攻讀道學碩士。隔年,在獲悉「飛行宣教協會(Mission Aviation Fellowship,簡稱MAF)」的使命後,她立刻與之接觸。

MAF 的創立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一些派在澳洲的飛行員發現印尼群島裡的許多島嶼居民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乃於1945年共同成立「飛行宣教協會」,以小飛機載送醫療和生活物質到各島嶼,幫助島上的居民,同時宣揚基督的福音。

MAF經過半世紀的耕耘,已發展成全球性的組織,但因昔日的飛行員陸續退休,如今急需招募新血,尤其需要能幫組織架設電腦資訊與防駭系統的高科技人才。

Joyce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期間,曾自費到飛行學校受訓,並考取私人飛機駕駛執照。在接觸到MAF後,她認為電腦、飛行與宣教一直是她的最愛,能同時做這三樣事又能幫助弱勢、為主做工,實是上帝對她的呼召,因此在2009年決心加入MAF

爾後,她接受一連串的訓練,包括累積更多的飛行時數、到印尼的島嶼實習、從事募款、宣教…等等。2018年五月,她正式被MAF封牧為飛行宣教師,然後被差派至印尼的巴布亞(Papua)島服務。

Joyce2019年抵達巴布亞島後,天天熱忱工作,亦深受當地人尊重與喜愛。2020年,COVID-19疫情在全球各地爆發,到處人心惶惶。512日清晨,充滿愛心的Joyce駕著一部載滿COVID-19快篩劑和學校用品的小飛機,自巴布亞島的桑塔尼 (Sentani) 基地起飛,預定前往叢林中的一個村落。然而很不幸地,因為一項儀器故障而導致飛機失事,Joyce葬身桑塔尼湖,享年四十歲。

Joyce 的驟逝讓許多人感到非常不捨。她的同事、同學與朋友紛紛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紀念她,讓人領悟到約翰福音12:24的真諦:「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果實來。」

Joyce,我們永遠懷念妳。

2020年,Joyce Lin (林才欣)在印尼的巴布亞受到村民的歡迎


2020 年,Joyce Lin 攝於其在巴布亞的辦公室









緬懷林才欣集

 



緬懷林才欣 (Joyce Lin) 集

2019年,Joyce Lin (林才欣) 在家過最後一個生日

楊遠薰

2020年五月,COVID-19疫情正猖狂之際,台裔美籍飛行宣教師林才欣 (Joyce Lin) 為了運送防疫物質給印尼的一些島嶼的居民,在巴布亞 (Papua)島飛行失事,令人無限惋惜。

時光匆匆,四年一晃即過。這期間,一些與林才欣相處過的同事、同學、朋友皆紛紛以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方式來紀念她,讓人感到才欣確實遺愛人間,精神不死。

 

1)      林才欣所隸屬的美國飛行傳教協會(Mission Aviation Fellowship,簡稱MAF) 在她去世後,即將她的照片高掛在MAF愛達荷(Idaho)總部的大牆上。許多同事經過時,都親切地向揮手說「嗨!」


2)      林才欣在印尼飛機失事時,COVID-19疫情巔峰期,她在美國的父母與家人都無法到印尼,所以她的後事皆由MAF在巴布亞島的同仁處理。他們為舉辦了一個非常隆重的告別式,許多當地的人都前往追悼。

然後,他們將她安葬在巴布亞的一個墓園。墓上覆蓋一塊十分美麗的大理石碑,碑上鑲嵌著Joyce最喜愛的詩篇(3011):「你使我的悲哀化為舞蹈,使我的傷慟化為喜悅。

2023年,才欣的父母和家人才在MAF的專員陪同下,到巴布亞島對才欣做最後的告別。

3)      MAF2021年特別製作一部名為〈Ends of the Earth (地球盡頭)〉的紀錄影片,描述該協會一些飛行宣教師感人肺腑的故事,林才欣的故事正是其中之一,在片裡佔著很大的篇幅。這部電影發行之後,感動了許多人。


4)      MAF2022年又購買一架嶄新的Kodiak 小飛機,於同年七月在巴布亞島正式啟用。這架飛機被命名為「PK-MJL,當中的JL」兩個字即是林才欣 (Joyce Lin) 的英文名字的縮寫,以紀念這位才華洋溢又充滿愛心的飛行傳教師。


5)      MAF特別成立一個「林才欣紀念基金 (the Joyce Lin Memorial Fund) 」,用以訓練印尼有志從事宣教與飛行事工的人。

2022年,一位與才欣共事過的印尼青年Waren Lelewa 榮獲此基金的頒獎,到美國接受訓練,如今已回印尼,從事MAF的飛機維護事工。



6)      MAF在印尼的同仁及許多當地的居民為紀念林才欣逝世兩周年,特於2022512日都穿上印著「Rejoyce」英文字的襯衫,齊聚在Joyce的墓地唱歌與默哀。


7)      林才欣生前曾立下遺囑,將其部分存款捐給她在美國馬里蘭時所隸屬的Derwood Bible Church。該教會的牧師Pastor Colin 經小會同意,將才欣的捐款奉獻給其時在非洲奈及利亞興建的「Sickle Cell Clinic」醫 院。該醫院將其一間研究室命名為「Joyce Lin Research Laboratory (才欣研究實驗室)」,以紀念才欣。

建在非洲奈及利亞(Nigeria) Sickle Cell Clinic

8)      林才欣赴印尼前,曾長期在馬里蘭州的Bravo飛行學校接受訓練,爾後並擔任該校的飛行教練。Bravo飛行學校在林才欣逝世後,特別為成立一個「Joyce Lin Memorial Foundation (林才欣紀念基金會)」,用以紀念她。

該基金會每年都頒獎給一位與才欣同樣熱愛飛行和從事人道工作的人。

9)      才欣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同學與好友在她逝世後發起一項活動,就是相約在每年的628 (林才欣的生日)那天清晨628 ,聚集在北加州的一處公園,一起晨跑6. 28英里。他們所跑步的路線正是一個「J」字,藉以紀念他們所摯愛的Joyce


10)      林才欣在美國空軍服務的單位在她去世後,將其辦公大樓裡的一間會議室命名為「Lt. Col. Joyce Lin Conference Room (林才欣中校會議室) 」,並於2021826日舉行隆重的揭幕式,藉以紀念林才欣中校對美國空軍的貢獻。



11)      林才欣的父母、妹妹與妹婿等在才欣去世後一個月,齊聚在在家中的後院,合種一棵木蘭樹 (Magnolia),紀念其心愛的女兒大姊Joyce


12)    華府的聖詠團將於 2024105日假才欣所隸屬的Derwood Bible Church 舉辦一場「愛之頌慈善音樂會」,用以紀念才欣無私的愛與奉獻的精神。



林才欣的故事讓人不由想起約翰福音12:24的經文:「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果實來。」

她遺愛人間,精神長存

林才欣2020年在巴布亞島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