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台美社區的形成(上)


號稱天下第一館的紐約台灣會館
台美社區的形成()
楊遠薰
1

              長久以來,一般人對在美國的台灣人有不同的稱呼。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這些人過去被稱為「華僑」,現在則逐漸改稱為「台僑」。

              從美國社會的觀點來說,來自台灣的移民歸化為美國籍者為「台裔美國人 (Taiwanese Americans)」,簡稱為「台美人(TA)」。事實上,「台裔美國人」不僅指來自台灣的第一代移民,還包括在美國出生的台美人的後代,所以定義應是「具有全部或部分台灣傳統(heritage)的美國人」。

              由於美國是一個多種族的民主國家,尊重各族裔的傳統文化,所以在美國有歐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非裔美國人之稱。歐裔美國人裡有英裔、德裔、法裔、義裔之分,亞裔美國人裡則有日裔、韓裔、華裔、菲裔、越裔、台裔等等。

              根據美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填寫「Taiwanese Americans」的共有230,000人。

              至於在美國的台灣人究竟有多少?因為沒有正式的統計,所以無明確的數字。不過從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顯示:「一般估計,約有五十萬人」。

              倘若這項估計接近事實,則與美國人口普查的二十三萬台美人相差一倍有餘,原因可能如下:

              1) 在美國的台灣人未必個個都歸化為美國公民。

              2) 住在美國且歸化為美國籍的台裔有自稱「Taiwanese Americans」,也有自稱「Chinese Americans」。

              3) 認同「台美人」者未必都接受美國人口普查的問卷調查。即使接受人口普查的調查,也未必會在問卷中填寫「Taiwanese Americans」。

              因為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問卷中並沒有「Taiwanese Americans」的選項 (請看下圖) 。回答者必須在問卷中先勾選「Other Asian (其他亞裔)」,再手寫「Taiwanese American

2010美國人口普查中有關"race"的問卷調查


                             由此可見,在美國人口普查中填寫「Taiwanese American」的都是一些有心人。究竟哪些人如此用心?由於在2009年時,一些台美人的社團與教會都曾大力鼓吹會員填寫「Taiwanese Americans」。因此,這二十三萬「台美人」很可能就是一些經常出入台美社區的人。

              也因此,在探討台美社區的形成、發展與未來時,當以這些經常出入台美社區的「台美人」為首要研究的對象。

2

              根據美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台美人」具有下列幾項耀眼的特色:
              1)在教育程度上,73.6%台美人擁有大學畢業以上的學歷,高於印裔美人的71%、華裔美人的51.8%、日裔美人的47.4%、越裔美人的25.2% 與全美國的28%
              2) 在收入方面,2009年,全職的台美人男性平均收入為 $76,587,全職的台美人女性為$51,307,不分男女的平均收入為 $68,809,高出全美平均收入37%

              3) 76%的成年台美人擁有自宅,遠高於所有移民的57%,微高於美國出生的73%

              4) 台美人出生在外國者佔72%,高於所有移民者的43%

              這些數據顯示第一代台美人大都高學歷、收入在中上以上、擁有房產、並且具有美國公民身分,因此相較其他族裔的移民,顯得生活安定、融入美國主流較順利。換句話說,台美人比其他族裔的移民更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移民者的「美國夢」。

              何以神如此垂愛台美人?其實仔細探究,不難發現台美人適應美國社會的過程比較順利,與其移民結構及特質息息相關。

              因為在五、六、七十年代自台灣到美國的人,往往不是留學生,就是年輕醫師。這些人在台灣時是聯考制度下的考場常勝軍,學習能力強。到了美國,留學生發憤讀書,矢志拿博士。實習醫師戰戰兢兢,期許被美國醫界認定。於是數年後,美國社會出現許多台灣Doctors (博士或醫生)

              蒙神開路,時值美國社會需要許多高科技人才與醫師。這些人學成後,順利在美國找到專業工作,因此變更身分,成為在美國的台灣移民,也就是後來通稱的「台美人」。所以台美人普遍學歷高、無語言障礙,大都成為美國社會的白領階級、甚至主管階層。

              然而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這些台美人縱使獨立、能幹,能深入美國各地生活,但在情感上,還是喜歡與相同背景的「自己人」相聚。所以當台灣人逐漸在美國社會立足後,各地的台灣同鄉會或夏令會便陸續出現。

七十年代的台灣留美學生
自左至右:李武雄、梁光惠林慧美、梁愛惠、賴漢聰、徐頌鵬合影於1972年美東台灣人基督徒靈修會


3
              五十年代,當台灣人在美國尚寥寥無幾時,台灣人會去參加日本人的聚會。當時,在紐約的日本人組一個「日本俱樂部(Nippon Club)」,在曼哈坦的五十七街擁有一間日本會館。
              其時的台灣人因為受日本教育,與日本人溝通無礙。但到了六十年代,越來越多的台灣留學生不會說日本話,所以在紐約的台灣人便仿「Nippon Club」的方式,首創「East Coast Formosan Club 」。
              他們那時常租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教堂或國際學舍,舉辦各種活動。每逢年會時,參加的人數多達五、六百人。如此到了1970年,一些有心之士希望在全美各地普設同鄉會,便在首都華府登記註冊一個社團,名為「全美台灣同鄉會(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TAA
              East Coast Formosan Club」因此改組,依地區分為紐約、波士頓、康州、費城、巴爾的摩和華府等台灣同鄉會,全都加入「全美台灣同鄉會」。七十年代,全美各地的台灣同鄉會紛紛成立。
              其時,美國各大學的台灣學生越來越多,其中以理工科的學生佔大多數。許多理工科的學生來自台灣中南部,習慣講台語、具鄉土意識,與講「國語」的大陸籍學生遂漸行漸遠。
              當時大家年輕力壯,時常相約在週末一起打球。天氣好時,尤其喜愛在戶外奔馳、打壘球。打完球後,便一群人圍坐在樹蔭下,吃西瓜、喝涼水,同時談論台灣事。
              其時,台灣長期實施戒嚴,資訊皆被管制。一些受國民黨教育長大的青年到了國外,聽到一些與自己認知相抵的事情,會很駭異與生氣。起初會與然辯論,甚至罵對方不愛國。後來逐漸發現是自己長期被國民黨的教育所矇騙,便開始罵起國民黨。於是,打球後的西瓜會成了時事討論與爭辯會,眾人常談得口沫橫飛,欲罷不能。
              待台灣學生越聚越多後,便自組「台灣同學會」,與校園裡的「中國同學會」分庭抗禮。結果,台灣同學會很快地被對方貼上「台獨」的標籤。
              其時,台灣島內的白色恐怖延伸到海外,美國各大學皆發生校園特務的情事。有些學生或同鄉被列入黑名單而歸鄉不得,因此台灣同學會與中國同學會益加對峙。
              在這氣氛下,台灣同學會的內部凝聚力增強,少數激進者私下加入政治組織,多數溫和者則成為爾後各台美社團的忠誠支持者。至於害怕惹事或認同國民黨政府者,則刻意迴避台灣同學會。
              如此在各大學熱熱鬧鬧過了數年留學生涯後,這些留學生陸續拿到博士或碩士學位,開始向外謀職。時逢美國社會需要高等科技人才,不僅各大學與國家研究室需要博士,就是許多座落在美國東岸與五大湖區畔等工業州的大公司都需要優秀的研究發展人員。
              拿到學位的台灣學生只要一獲得聘用,便整裝前往。因此,一些工業州如密西根、俄亥俄、伊利諾、賓州、紐澤西…等,都逐漸遍佈台灣人的腳蹤。
              台灣人進入美國主流後,很快地察覺美國需要高教育、高智力與高技能的領域皆充滿猶太人,從而發現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短短二、三十年間,在全美各大城市普設猶太社區中心,互相照顧、提攜,並且用心培育下一代,結果不僅在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媒體、藝術等各界建立綿密的人脈網,發揮顯著的影響力,並且支援以色列祖國。這些情況對一向努力向上的台灣人,確是一個很大的震撼與啟發。
              於是,「效法猶太人、培養下一代與營建社區中心」的概念逐漸在許多第一代台美人的心中孕育,乃至成形。(待續)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台美社區的形成 (下)



2016年美東台灣人夏令會年輕一代的台美人合影

台美社區的形成(下)
楊遠薰


                        4
              1967年夏天,十多戶散居在美國中西部的台灣人基督徒家庭首度在威辛康辛州的日內瓦湖畔舉辦靈修會。經過三天兩夜的聚會,大家覺得無限溫馨,臨別依依,乃相約明年再聚。
              這個靈修會因此隨後成立「中西部台灣人基督徒基金會(Midwest Formosan Christian Foundation,簡稱MFCF)」,年年舉辦,同時在芝加哥(伊利諾州)、底特律(密西根州)、俄亥俄州與愛荷華州成立分會。
              1970年七月,美東地區的三十多戶台灣人基督徒亦假每國國慶日在賓州的Downingtown大學舉辦為期四天三夜的靈修會。同樣地,在非常感人的氣氛下,眾人決定年年舉辦。
1972年參加第三屆美東台灣基督徒靈修會的台灣學生
由左至右:張初穗、林慧美、黃凰鳳、許希哲、黃柯明珠、黃碧鳳、林千千、黃惠美

                             美東台灣人基督徒靈修會舉辦至第四屆時,開放予非基督徒的台灣人參加,結果湧進大批台灣鄉親,成為爾後延續迄今達四十七年歷史的美東台灣人夏令會(TAC/EC1)

              美東夏令會在其巔峰的1986年,參加人數多達一千六百人,如今每年亦有400700人參加,是海外台灣人一年一度最大的聚會。

              繼美東台灣人夏令會之後,美國中西部、南區、東南區與平原區亦相繼成立一年一度的台灣人夏令會或秋令營。

              八十年代是留學潮時代到美國的台灣人壯年的時期,全北美性的台美人社團如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2)、台灣公共事務協會(FAPA3)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NATMA4)北美洲台灣婦女會(NATWA5)、全美台灣客家會、台灣商會、台灣人科技協會等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每個全美性社團在各大城市皆設分會,頻頻舉辦活動,台美社區因此充滿生氣。
              其時的台灣正步步邁向民主化,海外的台僑與島內挑戰威權統治的民主鬥士相結合,形成一股澎湃的聲勢。當時,島內的民主鬥士經常接二連三地訪問在美國各大城的台僑社區,在受到鄉親的熱烈歡迎之際,同時也帶動各地台美人去國懷鄉的情懷與認同台灣的情感。
              同時,當年隨父母參加靈修會或夏令會時還在蹣跚學步的小小朋友亦逐漸長成生蹦活跳、精力充沛的中學生(teenager),一些父母開始思考如何帶領這些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
              1980年,中西部台灣人基督徒靈修會在連續主辦十三年後,決定轉型,改辦一年一度為期一星期的台美青少年夏令營。其所隸屬的基金會亦更名為「台灣人協進會(Taiwanese American Foundation )」,簡稱TAF。結果,TAF台美青少年夏令營不久即名揚美國與加拿大各地。
              TAF夏令營開辦後,反應即十分良好。因為這些台美孩子平日生活在美國主流的生活圈裡,難得遇到這麼多與自己背景、年紀及長相都相同的孩子,個個非常興奮,日日夜夜都有分享不完的話題。
                           也因此,TAF台美青少年夏令營迄今連續舉辦37年,每年都吸引許多來自美、加各地的孩子。三十多年來,TAF造就許多認同台灣為其Heritage(傳統)的台美青年。他們之間也形成一個親密的聯絡網。
參加TAF台美青少年夏令營的孩子們


                  1982年,美東台灣人夏令會亦開始增設青少年節目,稱為TANG (Taiwanese American Next Generation),由其時正在唸大學與高中的第二代子弟自行策劃節目。同樣地,TANG吸引了許多美東地區的台美孩子參加,連續舉辦迄今達35年。

              如今,當年參加TANG的孩子大都已成家立業,成為美國社會的中堅份子。所以自2015年開始,TANG成立「Tiny Tots (小小朋友)program,由年輕的台美第二代父母帶著第三代的幼兒前來參加。今(2016)年,參加TANG的台美第二代與第三代多達兩百多人,顯示台美傳承的火炬已經順利地在交接中。

2016年參加美東台灣人夏令會的第二代與第三代台美人

                           紐約市始終是美國的第一大城,也是六、七、八十年代台灣人的風華之地。早期熱心台灣人運動的留學生常相約畢業後到紐約謀職,因此在七、八十年代,紐約聚集了許多台灣人運動的風雲人物。
              早在六十年代後期,一些熱心的同鄉便希望能如日本人擁有日本會館般,台灣人亦擁有一棟提供鄉親聚會的公厝。
              後來,同鄉葉國勢等人合組一個公司,集資在曼哈坦的百老匯街(Broadway)買下一棟古舊的樓房,取名「台灣樓」,讓初到紐約無處居住的鄉親有個暫棲之處。然而這棟樓房因為太老舊,維修困難,以致在1975年賣掉,結束了海外台灣人第一個會館夢。
              八十年代,來自台灣的大批新移民湧進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Flushing),使得該地區街頭的中文招牌林立,一時有「小台北」之稱。這時,在紐約的台灣人再度興起購置會館的念頭,便成立建館籌備委員會,共推陳隆豐律師為建館主任委員,此後開始展開一連串募款與覓館的活動。
              皇天不負苦心人,紐約的建館籌委會終於在1985年買下座落在法拉盛北方大道上的一棟建築,再經過一年的整修,於1986年正式開幕,此乃屹立迄今美麗堂皇的「紐約台灣會館」。
              由於「紐約台灣會館」是第一所海外台灣人自己募款集資興建的公厝,紐約鄉親十分自豪,將之稱為「天下第一館」,期待此後在全球各地凡有台灣人聚集的地方,便有台灣會館,實現海外一家親的美夢。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的理事們合影於會館前
                            九十年代,北美洲各地台灣人聚集較多的地方果然紛紛掀起營造台美社區與興建會館夢。1991年,德州的鄉親成立「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1997年,南加州的「聖地牙哥台灣中心」相繼成立。1998年,南加州的「大洛杉磯台灣會館」亦宣告成立。
              進入兩千年,加拿大溫哥華的「台加文化中心」率先在2001年成立。接著,「北加州台灣會館」於2003年成立。2004年,座落在美國首都的「大華府台灣文化中心」亦掛牌成立。至此,在美國的台美人社區儼然成形。
聖地牙哥台灣中心
5

            成立一個台美社區究竟需要多少人力基礎?我們可由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一些數據看出一些端倪。


                         根據美國201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台美人聚集最多的六個地方依次為:
                                                   1) 加州, 110,000
                                                    2) 紐約, 18,000
                                         3         ) 德州, 16,000
                                                    4) 紐澤西,10,000
                                                   5) 大華府地區 (馬里蘭州 +維吉尼亞州+華府特區) 10,000
                                                   6) 華盛頓州,8,100

                        目前在北美洲有台灣會館或文化中心的地方則如下:

                                                   1) 紐約台灣會館
                                                   2) 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
                                                   3) 聖地牙哥台灣文化中心
                                                   4) 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5) 北加州台灣會館
                                                  6) 大華府台灣文化中心(擴建中)
                                                   7) 台加文化中心

                          若比照上述兩項資料,不難發現加州因為有十一萬的台美人,所以能「養」三個台美人社區中心。紐約與德州各有一萬五千多些的台美人,尚能各自經營一個台美人社區。紐澤西與大華府地區因為各只有一萬名台美人,所以長期都在夢想與規劃擁有一棟台灣會館或文化中心的階段中。

                           以大華府地區為例作說明。大華府地區係包括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及以波多馬克(Potomac)河相隔的馬里蘭州與維吉尼亞州,總面積約是台灣的四倍大。住在華盛頓特區的台灣人其實很少,只有4,000人,其餘都散居在馬里蘭與維吉尼亞兩州,總共湊足一萬名台美人。

                          大華府鄉親自1994年即成立台灣文化中心籌備委員會,每年公開募款,至2003年年底總算在華府北郊買下一間民宅。

大華府台灣文化中心

              2004年,這棟民宅經過整修,正式掛起「大華府台灣文化中心」的招牌。然而因為民宅太小,僅能提供小型的聚會,所以籌委會繼續募款,總算在2016年宣布即將擴建民宅為一所能容兩、三百人聚會的社區中心。


              由此可見,北美各地每一所台灣會館或文化中心的成立,都是許多熱心鄉親經過許多年的募款與努力,一點一滴地累積而成的。但也因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無形中團結了在地的台灣人,營建了一個凝聚力甚強的台美人社區。

              至於長期經營區域性的台灣人夏令會需要多少人力?且看下列兩項比照。

              根據美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台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第七至第十二名排行如下:

           7) 伊利諾州 (芝加哥) 6,700
           8) 麻薩諸塞州 (波士頓)5,400
                 9) 佛羅里達州,4,200
          10) 賓夕凡尼亞州 (費城) 3,800
          11)密西根州, 3,300
          12) 俄亥俄州,3.200

              舉辦迄今達47年歷史的美東台灣人夏令會向來由下列五個地區的同鄉輪流主辦:

                       1)波士頓(麻薩諸塞州)5,400
                       2)紐約: 18,000
                       3) 紐澤西: 10,000
                       4) 費城(賓州)3,800
                       5) 大華府地區 (馬里蘭州 +維吉尼亞州+華府特區)10,000

              這五個地區的台美人加起來共47,200人,若加上康乃狄克州的1,200人,則整個美東台灣人夏令會涵蓋的地區共有將近五萬名的台美人。

              至於舉辦迄今達37年歷史的TAF台美青少年夏令營則主要涵蓋下列三州:
                     1) 伊利諾(芝加哥)6,700
                     2) 密西根州: 3,300
                     3) 俄亥俄州:3.200

              這三州的台美人加起來,共13,200 人。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幅員遼闊,舉例說,賓州約是台灣的八倍大,整個美東台灣人夏令會涵蓋的地區約是台灣的26倍大。這麼少的台灣人散居在如此遼闊的地方,猶每年開好幾小時的車,心心念念地想要和鄉親相聚,共同關心台灣事,這種情懷著實令人敬佩。他們的毅力與努力也確實產生了亮麗的成果。

              歲月匆匆,當年乘著留學潮與醫師潮到美國的台灣移民如今已是七、八十歲的人。他們所建立的台美社區能否延續?他們所冀望形成的台美族裔(Taiwanese Americans)能否長存?則是當前的台美人應當思考的問題。(End)          
    
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