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唐麗芳的故事

創辦雲林故事館的唐麗芳

一步一腳印

唐麗芳的故事─

楊遠薰

唐麗芳年輕時希望遊走世界,從事不同行業,也曾在許多地方各作兩、三年的停留,但後來卻選擇回到少小離開的故鄉,從事草根文化工作,並且在原鄉住滿了第四個三年。

我認識唐麗芳,是因為 一些書本的緣故。2006年春,「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簡稱NATWA ) 」紐澤西分會寄送多批美國兒童圖書給台灣一些縣市的圖書館,時任NATWA東北區理事的我趁回台之便,拜訪幾所圖書館,以便瞭解館方實際收益的情形。

當時,有一批圖書送往雲林科技大學,認捐這批圖書運費的NATWA威斯康辛姐妹許聖美是我的好朋友。她囑我若到雲科大,要與唐麗芳見一面。

「她很親切、熱忱,也很特別,妳見了就知道,順便幫我向她問好。」聖美說。

我因此與唐麗芳聯絡。兩人一見如故,談了許多她在雲林推廣「故事人」的情形。回美國後,我在電話中向聖美敘述麗芳的狀況,表示我很欽佩她的精神,繼而問道:「妳們怎麼認識的?」

「妳知道,威斯康辛的台灣人很少,很容易互相認識。」聖美回答:「我的一個朋友在沃沙(Wausau) 的農夫市場遇到她,見她擺攤子,就和她聊天。獲悉她從台灣來的之後,便介紹她與我認識。」
「後來,我與惠蘭一起到沃沙鄉間的農場去看她,」聖美繼續說:「見她與新婚的美國丈夫在那裡種植有機農作物,當時還擔心她是否適應得了這樣的美國鄉下生活?但她似乎調適得不錯。她在台灣時讀商,曾在銀行做過事,無論數錢或算數字都很快,後來就到我們公司做事。她很勤快,為人很親切,不久便和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相處得很好。」

「她是個護理師,不是嗎?」我問。

「沒錯,她到威斯康辛後改唸護理。」聖美說:「在我們公司上班一陣子後,她就先生一起到麥迪遜 (Madison) 的威斯康辛大學深造。兩人在那裡大約待了三年,拿到學位後,又搬回沃沙。她的先生教書,她在醫院當護士。」

聖美本身也到威斯康辛後改唸護理,也在沃沙醫院當過多年護士。她說:「麗芳的醫學知識相當豐富,在醫院工作時,頗受器重。她的英語也進步得很快,有一次,在我們的讀書會裡朗誦一首英文詩,並將之譯成中文,詞意相當雋永,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她像蒲公英,到處都可以紮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是嗎?」我笑道。

「可以這麼說,但毋寧說她是一個很努力追求成長的人。」聖美說。

唐麗芳果真如蒲公英,到哪兒都能適應得很好嗎?

「並不盡然。」兩年後,她笑著對我說:「我在1984年到美國,當時和我先生有個年輕的夢想,就是參加和平工作團 (Peace Corp.),行走世界各地。為了這理想,我改唸護理,也因此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由於對自己的故鄉產生新的認同,便偕我先生在1991年回台灣,在高雄醫學院工作。但沒料到回到自己的國家,我反而不適應。」

「為什麼?」我迷惑地問。

「因為那正是所謂台灣經濟奇蹟的年代。」她說:「台灣許多人都沉迷於金錢的追逐。『大家樂』像股旋風,吹得老少皆瘋狂。那種社會風氣與我過去熟稔的台灣很不相同。我因此感到迷失,也在兩年後又舉家遷回美國。」

他們在1994年回美國,住在愛荷華的迪畢克 (Dubuque)。麗芳的先生在當地一所神學院教授英文,她在家照顧牙牙學語的小女兒,本以為從此過著寧靜的美國中西部生活,熟料一個偶然的機緣又喚起他們回台灣服務的心。

1997年,我在中文報上看到一則雲林科技大學招募一名英語系教授的廣告,十分心動。」麗芳說:「我是雲林人,自小離鄉,看到這則廣告,覺得故鄉好似在呼喚我們,而且先生也希望回台灣。因此,我幫他錄製一捲他教學的錄影帶,寄到雲科大,申請教職,就這麼被錄用了。」

於是,他們在1997年再度回到台灣,定居雲林斗六,迄今十二載。麗芳的先生因此成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資深教師之一,也成為當地人所熟悉的一個熱愛台灣的外籍女婿,而斗六則成為他們結婚以來居住最久的一個城市。

回雲林後,麗芳延續在美國參加讀書會的習慣,在1998年與雲科大的一些教職員太太合組「樂耕讀書會」,互相切磋琢磨。然而幾位會員不久即因另有不同的生涯規劃,甚少出席讀書會。唐麗芳遂對外招募新會員,讀書會的會友亦由雲科大擴展至斗六地區的居民。

隔年九月,台灣發生驚心動魄的「九二一」大地震,中部山區許多鄉鎮樓塌人亡,滿目瘡痍。靠近震央的斗六、古坑地區,也有不少傷亡,居民人心惶惶。

「大地震發生一個星期後,我們的讀書會照常舉行。」唐麗芳說:「但是前來參加的人個個心有餘悸,因為斗六的中山國寶住家就有三棟樓房倒塌,二十多人喪亡。當時,我覺得大人的心情應先沉澱,才能安撫孩子們憂懼惶恐的心,於是建議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聆聽別人的經歷。結果不知不覺地,大家的心境都比較祥和。」

逐漸地,讀書會成為眾人紓解焦慮心情的聚會,說故事亦成為大家喜愛的親子活動。唐麗芳遂進一步鼓勵會員們到周邊的小學或圖書館,講故事給更多的小朋友們聽。
教小朋友講故事的唐麗芳
 2001年秋,唐麗芳獲悉「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發起人楊茂秀教授將在台中舉行的故事媽媽培訓班授課,便邀請一名讀書會的會友一起報名參加。上課時,她發現楊教授竟也是威斯康辛大學的畢業生,他所提及的美國種種,都是她熟悉的景象,不禁頷首微笑。

「嗨,妳上課時很有反應。」一下了課,教授倒親自來找她。

「是啊,我們同是威大的校友。」唐麗芳笑吟吟地答。

兩人很快聊起天。唐麗芳趁機問:若在雲林辦個故事媽媽培訓班,能否請教授幫忙?教授當下答應。

於是一回斗六,唐麗芳便徵詢社區人士的意見:大家願否出點錢,在斗六開辦一個故事媽媽培訓班?

出乎意外地,社區人士的反應非常熱烈,所募到的款額竟足夠邀請四名講師,舉辦四場培訓課程。於是在2002年四月,首屆故事媽媽培訓課程順利在斗六舉行,參加人數竟多達兩百人。

「我第一次發現雲林人渴求學習的意願是這麼高。」唐麗芳說:「當時覺得應將這股熱情凝聚起來,於是在九至十一月間,又繼續舉辦了數場故事媽媽培訓課程。」

訓練雲林故事人的唐麗芳(後排右一)

在斗六地區掀起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的風氣後,唐麗芳進一步鼓勵大家激盪腦力,創造自己的故事,並為之插圖。為激勵大家創作,她策劃舉辦「雲林私房繪本展」,廣邀地方熱心人士參與。

逐漸地,她發現參與者不再侷限於媽媽們。一些很有天份又熱心的爸爸、阿公和姐姐們都有很好的作品參展。因此在2002年十一月首屆「雲林私房繪本展」揭幕前,唐麗芳在對外發佈的新聞稿中,將「雲林故事媽媽」的名稱改為「雲林故事人」。而在「雲林私房繪本展」順利舉辦後,一個為雲林奉獻心力的草根文化團體已隱然成形。

其時,雲林縣政府文化局的官員已對這些活動產生注意。他們與唐麗芳會談後,認為藉故事爸媽推廣社區學童閱讀是很好的計畫,於是委託她規劃一系列的培訓課程。

在策劃培訓課程中,為請到好的講師到雲林,唐麗芳乃與台北的「毛毛蟲兒童哲學文教基金會」連絡。然在電話中,對方似乎不太明白雲林縣座落何處?但聽她問:

「雲林離古坑或林內有多遠?有客運車可到嗎?

「古坑鄉與林內鄉都在雲林縣內,離斗六都近,可搭台西客運到達。」唐麗芳耐心地解釋。

「那就好。」對方說:「古坑鄉的華山與林內鄉的湖本兩社區都獲得優良社區獎,可向文建會申請活動經費,妳不妨與他們聯絡。」

雖然不十分清楚個中來龍去脈,唐麗芳仍打電話到華山與湖本兩個社區的發展協會查詢。協會的理事長表示,情況確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小姐所述,但因不知如何撰寫企劃書,遲未進行,倘老師願意協助,他們樂見其成。

唐麗芳於是協助這兩個社區發展協會撰寫企劃書,向文建會申請到一點經費,於2003年九至十二月間,在華山與湖本兩社區辦了三期的故事媽媽培訓課程。

接著,她接受古坑鄉公所的邀請,到古坑鄉立圖書館培訓當地的說故事志工。然後,她陸續應邀至到斗六周邊的斗南、虎尾、西螺、土庫、大埤,乃至更遠的崙背、馬光、褒忠,甚至濱海的麥寮、 台西等鄉鎮,在當地的小學或公共圖書館培訓在地的故事志工,同時舉辦說故事活動。
到雲林各偏遠鄉鎮講故事的故事媽媽
2003年起,「雲林故事人」的志工們陸續在雲林縣內的大小鄉鎮展開活動。說故事像一股和煦的春風,吹拂著這個向來甚少有文化活動的農業縣。

唐麗芳則在協助社區發展協會撰寫企劃書的過程中,體認到「雲林故事人」必須立案,方能運用政府與社會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果,因此循序提出申請。2005年六月,「雲林故事人」終於成為一個合法登記的非營利社團法人組織。

「許多知識都從經驗中獲得。」她說:「從『故事媽媽』到『雲林故事人』協會的形成,每個參者都在不斷地成長中。」

2005年底,「毛毛蟲兒童哲學文教基金會」將一台九二一震災後被棄置的二十呎舊貨櫃車身打造成「毛毛蟲行動書坊」,在各地巡迴。

「這部行動書坊原本預定到彰化埔塩後,就要被拖回北部。」唐麗芳說:「我獲悉消息後,與毛毛蟲基金會的執行長盧本文及理事王鳳蓮老師商量,希望能將行動書坊到雲林作定點停留,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結果,這部行動書坊成了「雲林故事人」2006年上半年的工作高潮。志工們在行動書坊拖到斗六後,將車身漆成粉紅色的雲林縣版圖,寫上「雲林好地方,處處飄書香」的字句,在斗六與褒忠共作四個月的停留。這期間配合各項閱讀活動,吸引了兩萬多名學童與家長們的造訪。
美麗的雲林行動車坊

  2006年,教育部針對一些偏遠地區資源不足的小學,予以重點支援,在全台推動「焦點三百」計劃。

「原先,雲林縣的學校裡僅有兩所被選入教育部的『焦點三百』計劃中。」唐麗芳說:「後來,我們向教育部陳情,並獲得杜部長的重視, 結果『雲林故事人』所推廣閱讀的學校都獲得支援,這對地方是很大的幫助,對我們則是很大的鼓勵。」

「我們的力量也許微薄,」唐麗芳繼續說:「但是這些年,許多父母都已瞭解孩子們需要自小養成閱讀優良課外讀物的習慣,也陸續加入志工的行列。相信一點一滴,大家共同努力,便可提升在地的文化風氣與水準。」

一步一腳印,從樂耕讀書會的播種到「雲林故事人」協會的茁壯, 步步皆有軌跡可循。而唐麗芳個人的人生路雖看似蜿蜿蜒蜒, 卻也是所走過的,都留下痕跡。從在威斯康辛農場種植有機農作物,她的認真、熱忱與愛鄉、愛土的本質像一條無形的線,牽引著她從過去走向現在與未來。
唐麗芳與國外回台的友人合影。由左至右:施興國、廖純如(加拿大)、唐麗芳、楊遠薰(美國)

「雲林故事人」的網站為:www.ylstoryteller.org.tw/












雲林故事館的故事


座落虎尾鎮的雲林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的故事
楊遠薰
再次見到唐麗芳,是2008年春在雲林縣虎尾鎮的「雲林故事館」。

那年三月,我回到睽違大半生的虎尾。依麗芳的指示,摸索到郵政總局,果然看到對面有片蔥鬱的樹林,樹下有道圍牆,牆角有扇門,門上有個小屋簷,簷上與門邊都掛著「雲林故事館」的匾額。

雲林故事館的街景


我走入敞開的大門,但見眼前屹立一座古色古香的日式木造房舍橫在。房舍的前方是寬敞的泥土庭院,庭院的中央矗立著三棵巨大成蔭的老榕樹。樹幹上吊著隨風搖晃的燈籠,樹下擺著供人講古的茶几與坐椅,椅旁的地上擺著幾盆應景的聖誕紅。在和風吹拂中,我想起了《榕樹下》的老歌。

笑容可掬的唐麗芳出來迎接我們。我趨前與她擁抱,興奮地說:「真沒想到『雲林故事人』會有這麼一所堂皇的『家』!」

她擺了個「請」的姿勢,笑道:「歡迎參訪故事ㄟ厝!」

坐在玄關換鞋,我的感覺像走入時光隧道,回到童年熟悉的日本宿舍。進了主屋,但覺和式的建築充滿了明亮與空間。每個房間的紙門都被拉開,前後院的綠意清楚可見。房間四周的櫥櫃與間置的茶几陳列著各式各樣精心製作的卡片、玩偶、飾物以及書本和鮮花。

一間長方形大廳的正前方擺著演偶戲的桌台,一個故事媽媽正對著一群聚甚凝聽的小朋友與家長們說故事。我們站在後面靜靜聆聽一會兒,然後悄然地繼續參觀其他的房間。

屋後有個很大的木板陽台,周邊的矮牆掛滿了可愛的兒童圖畫,屋簷下懸掛的各式各樣的燈籠。我們沿著長廊轉個彎,走向後頭,來到一間更靜謐、雅致的房間。

雲林故事館的書齋

「這是從前郡守閱讀、寫作的書齋,如今用來當作社區大小朋友閱讀的書房。」麗芳說。

傍著和式的方形木桌,我們隨意坐在榻榻米上,促膝而談。

「你們怎如此幸運,能得到這麼好的地方當故事館?」我問。

「說來話長。」唐麗芳笑道:「但是一步一腳印,每個過程都是大家合力開拓,加上機緣,逐漸演變出來的。」

「這棟房子原是日治時代台南州虎尾郡郡守的官邸。」她繼續說:「光復後成為雲林地方法院院長的宿舍。隨著歲月流逝,房子逐漸老舊,終被閒置,一度還幾被拆除,後來經過地方人士的陳情,才在2001年七月與 隔壁的郡役所、合同廳舍同時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郡役所就是後來的派出所,不是嗎?」我說:「記憶裡,虎尾因製糖而興。虎尾糖廠的年產量曾長期居全台糖廠之冠呢!

沒錯,虎尾糖廠建於1901年,如今都快滿一百週年了。」麗芳說:「虎尾郡在1920年設立,郡役所與郡守官邸在1923興建。稍後,日本人為了消防,又蓋了一棟五層樓高的塔樓,叫合同廰舍。這三棟歷史建築直到2005年才陸續被修建。2006年,雲林科技大學的劉銓芝教授被蘇治芬縣長延攬為文化局長。有一天,他電話中表示,虎尾郡守官邸預期在年底修復完成將來將作為雲林的故事館,屆時希望『雲林故事人協會』能配合雲林國際偶戲節期間策劃說書活動,使這棟古蹟活化,成為在地故事文化的平台。」

「劉局長倒很有人文觀點。」我說:「因為古蹟再利用,也可能轉作商業用途,譬如高雄西子灣的英國領事館就被用來當作餐廳。」

「這正是我當時問虎尾故事志工們的問題。」麗芳說:「在與劉局長談話後,我思考良久,覺得假如沒有一群人合力推動這計畫,假如沒有社區人士的支持與承諾,『雲林故事人』縱使得標,這個故事館還是經營不起來。於是我邀約虎尾志工,一起開會。當時,我提出的問題就是:『你們希望虎尾郡守官邸修復後,成為一家餐廳、咖啡廳、茶館或一間故事館?』」

「結果,虎尾人選擇要一所為社區營造文化氣氛的故事館

「是的,但這其間還有一些過程。」麗芳說:「虎尾郡役所在這之前已被定案為布袋戲館。2006年十一月,文化局在虎尾舉辦國際偶戲節,同時開放郡守官邸予民眾參觀,當時請我策劃一個為期十天的用偶說故事的活動。我請了擅長繪偶、製偶的藝術家卓淑敏聯合策劃,加上虎尾故事志工們的全力幫忙,結果前來參觀郡守官邸的民眾絡繹不絕,也對『雲林故事人』協會有了初步認識。因此,『雲林故事館』籌備處在隔年成立,蘇縣長與劉局長也開始向產業界勸募基金。」

「雲林故事館的簡介上提到豐泰文教基金會的贊助。」我說:「這是台北某個財團的基金會嗎?」

「不是。」麗芳回答:「豐泰是雲林縣斗六的一家企業公司,老闆行事十分低調,總是默默支持許多在地文化、藝術、教育與環保的相關計畫2007就贊助這個館的成立與營運。事實上,『雲林故事館』從無到有,全是雲林人自己努力的成果。」

就在這時,廊櫞上響起了雜沓的腳步聲與孩子們的笑語聲。兩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小朋友孩子來參觀書齋。唐麗芳笑著起身招呼來客,隨後大家圍坐合室桌,展開輕鬆的談話與導覽解說

作者與小朋友們聆聽唐麗芳講故事

我凝望聽故事的孩子的臉。她們看來如許稚嫩,真不知聽進了什麼,又記得了什麼?回想幼年時的我,何嘗不也迷迷糊糊?可是時逾半世紀,竟仍對一些如「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的詩文猶能朗朗上口,想來學習真是個奇妙又不知不覺的過程。

待年輕的訪客們離去後,我與麗芳又繼續方才的談話。

我說:「這室內的每個地方都擦拭得一塵不染,屋前屋後的庭院也掃得乾乾淨淨,想必是志工們幫的忙?」

「是啊,我們自己的故事其實就多得說不完。」麗芳娓娓道來:「我們在2007年十二月底標到營運權,十天內就開館。短短不到兩個星期間,志工們忙進忙出、。大家把這個館當作自己的家,自動自發地參與整理、佈置與清掃。開館之初,館裡一位黃秀香的專職人員,常忙不過來,多虧志工們的幫忙。」

故事館對外開放一個多月後,便逢春節與元宵。麗芳說:「當時特別開館假,因為眾多出外工作的雲林人都返鄉過年,許多人都來參觀這些故事館。有些人覺得感動,便自發性地雪中送炭,使我們感受那股溫馨鼓勵。

隨後,我提議大家在元宵節提燈籠,從虎尾糖廠的同心公園,沿著中山路,一直走到故事館,得到大家的贊同。志工們於是聚在一起,動手做了許多現在掛在屋簷下、圍牆上的那些燈籠。元宵節那晚,許多人加入我們的提燈行列。長長的隊伍讓鎮民都紛紛問道:『那是什麼團體?』,我們就這麼一路為故事館作著宣傳。」

「那麼,故事館成立後的主要功能是什麼?」我問。

   「我們要將『雲林故事館』經營成一間收藏、展覽、演出與創作在地故事的『厝』,一個集合在地生活、藝術、教育與文化的地方,與一個社區對話的窗口。」唐麗芳認真地說。
雲林故事館的藝術陽台

 紙窗外,和風吹拂,婆娑的老榕樹發出了沙沙的樹葉聲響,屋簷下的燈籠一個個隨風搖擺。我想起兩年前在斗六初見唐麗芳時,她帶我去參觀一部沒有車輪的行動書坊。當時她滿心希望「雲林故事人」能有一部真正會跑的行動圖書車,深入雲林縣的各鄉鎮,散播書香與文化的種子。如今意想不到地,「雲林故事人」有這麼好的一個定點,不僅持續啟迪孩童對閱讀與知識的興趣,同時更進一步地從事雲林在地故事的敘說與創作

我望著唐麗芳健康的膚色、瘦長的身材與矯健的身影,覺得她真是個踏實的雲林女兒、辛勤的文化農夫。她可能不知道她散播的種子會飄落何處?在哪兒萌芽?但她滿腔的熱忱與無限的精力正感染著周遭的人,使之共同為雲林這塊土地上耕耘、播種,締創雲林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