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雲林故事館的故事


座落虎尾鎮的雲林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的故事
楊遠薰
再次見到唐麗芳,是2008年春在雲林縣虎尾鎮的「雲林故事館」。

那年三月,我回到睽違大半生的虎尾。依麗芳的指示,摸索到郵政總局,果然看到對面有片蔥鬱的樹林,樹下有道圍牆,牆角有扇門,門上有個小屋簷,簷上與門邊都掛著「雲林故事館」的匾額。

雲林故事館的街景


我走入敞開的大門,但見眼前屹立一座古色古香的日式木造房舍橫在。房舍的前方是寬敞的泥土庭院,庭院的中央矗立著三棵巨大成蔭的老榕樹。樹幹上吊著隨風搖晃的燈籠,樹下擺著供人講古的茶几與坐椅,椅旁的地上擺著幾盆應景的聖誕紅。在和風吹拂中,我想起了《榕樹下》的老歌。

笑容可掬的唐麗芳出來迎接我們。我趨前與她擁抱,興奮地說:「真沒想到『雲林故事人』會有這麼一所堂皇的『家』!」

她擺了個「請」的姿勢,笑道:「歡迎參訪故事ㄟ厝!」

坐在玄關換鞋,我的感覺像走入時光隧道,回到童年熟悉的日本宿舍。進了主屋,但覺和式的建築充滿了明亮與空間。每個房間的紙門都被拉開,前後院的綠意清楚可見。房間四周的櫥櫃與間置的茶几陳列著各式各樣精心製作的卡片、玩偶、飾物以及書本和鮮花。

一間長方形大廳的正前方擺著演偶戲的桌台,一個故事媽媽正對著一群聚甚凝聽的小朋友與家長們說故事。我們站在後面靜靜聆聽一會兒,然後悄然地繼續參觀其他的房間。

屋後有個很大的木板陽台,周邊的矮牆掛滿了可愛的兒童圖畫,屋簷下懸掛的各式各樣的燈籠。我們沿著長廊轉個彎,走向後頭,來到一間更靜謐、雅致的房間。

雲林故事館的書齋

「這是從前郡守閱讀、寫作的書齋,如今用來當作社區大小朋友閱讀的書房。」麗芳說。

傍著和式的方形木桌,我們隨意坐在榻榻米上,促膝而談。

「你們怎如此幸運,能得到這麼好的地方當故事館?」我問。

「說來話長。」唐麗芳笑道:「但是一步一腳印,每個過程都是大家合力開拓,加上機緣,逐漸演變出來的。」

「這棟房子原是日治時代台南州虎尾郡郡守的官邸。」她繼續說:「光復後成為雲林地方法院院長的宿舍。隨著歲月流逝,房子逐漸老舊,終被閒置,一度還幾被拆除,後來經過地方人士的陳情,才在2001年七月與 隔壁的郡役所、合同廳舍同時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郡役所就是後來的派出所,不是嗎?」我說:「記憶裡,虎尾因製糖而興。虎尾糖廠的年產量曾長期居全台糖廠之冠呢!

沒錯,虎尾糖廠建於1901年,如今都快滿一百週年了。」麗芳說:「虎尾郡在1920年設立,郡役所與郡守官邸在1923興建。稍後,日本人為了消防,又蓋了一棟五層樓高的塔樓,叫合同廰舍。這三棟歷史建築直到2005年才陸續被修建。2006年,雲林科技大學的劉銓芝教授被蘇治芬縣長延攬為文化局長。有一天,他電話中表示,虎尾郡守官邸預期在年底修復完成將來將作為雲林的故事館,屆時希望『雲林故事人協會』能配合雲林國際偶戲節期間策劃說書活動,使這棟古蹟活化,成為在地故事文化的平台。」

「劉局長倒很有人文觀點。」我說:「因為古蹟再利用,也可能轉作商業用途,譬如高雄西子灣的英國領事館就被用來當作餐廳。」

「這正是我當時問虎尾故事志工們的問題。」麗芳說:「在與劉局長談話後,我思考良久,覺得假如沒有一群人合力推動這計畫,假如沒有社區人士的支持與承諾,『雲林故事人』縱使得標,這個故事館還是經營不起來。於是我邀約虎尾志工,一起開會。當時,我提出的問題就是:『你們希望虎尾郡守官邸修復後,成為一家餐廳、咖啡廳、茶館或一間故事館?』」

「結果,虎尾人選擇要一所為社區營造文化氣氛的故事館

「是的,但這其間還有一些過程。」麗芳說:「虎尾郡役所在這之前已被定案為布袋戲館。2006年十一月,文化局在虎尾舉辦國際偶戲節,同時開放郡守官邸予民眾參觀,當時請我策劃一個為期十天的用偶說故事的活動。我請了擅長繪偶、製偶的藝術家卓淑敏聯合策劃,加上虎尾故事志工們的全力幫忙,結果前來參觀郡守官邸的民眾絡繹不絕,也對『雲林故事人』協會有了初步認識。因此,『雲林故事館』籌備處在隔年成立,蘇縣長與劉局長也開始向產業界勸募基金。」

「雲林故事館的簡介上提到豐泰文教基金會的贊助。」我說:「這是台北某個財團的基金會嗎?」

「不是。」麗芳回答:「豐泰是雲林縣斗六的一家企業公司,老闆行事十分低調,總是默默支持許多在地文化、藝術、教育與環保的相關計畫2007就贊助這個館的成立與營運。事實上,『雲林故事館』從無到有,全是雲林人自己努力的成果。」

就在這時,廊櫞上響起了雜沓的腳步聲與孩子們的笑語聲。兩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小朋友孩子來參觀書齋。唐麗芳笑著起身招呼來客,隨後大家圍坐合室桌,展開輕鬆的談話與導覽解說

作者與小朋友們聆聽唐麗芳講故事

我凝望聽故事的孩子的臉。她們看來如許稚嫩,真不知聽進了什麼,又記得了什麼?回想幼年時的我,何嘗不也迷迷糊糊?可是時逾半世紀,竟仍對一些如「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的詩文猶能朗朗上口,想來學習真是個奇妙又不知不覺的過程。

待年輕的訪客們離去後,我與麗芳又繼續方才的談話。

我說:「這室內的每個地方都擦拭得一塵不染,屋前屋後的庭院也掃得乾乾淨淨,想必是志工們幫的忙?」

「是啊,我們自己的故事其實就多得說不完。」麗芳娓娓道來:「我們在2007年十二月底標到營運權,十天內就開館。短短不到兩個星期間,志工們忙進忙出、。大家把這個館當作自己的家,自動自發地參與整理、佈置與清掃。開館之初,館裡一位黃秀香的專職人員,常忙不過來,多虧志工們的幫忙。」

故事館對外開放一個多月後,便逢春節與元宵。麗芳說:「當時特別開館假,因為眾多出外工作的雲林人都返鄉過年,許多人都來參觀這些故事館。有些人覺得感動,便自發性地雪中送炭,使我們感受那股溫馨鼓勵。

隨後,我提議大家在元宵節提燈籠,從虎尾糖廠的同心公園,沿著中山路,一直走到故事館,得到大家的贊同。志工們於是聚在一起,動手做了許多現在掛在屋簷下、圍牆上的那些燈籠。元宵節那晚,許多人加入我們的提燈行列。長長的隊伍讓鎮民都紛紛問道:『那是什麼團體?』,我們就這麼一路為故事館作著宣傳。」

「那麼,故事館成立後的主要功能是什麼?」我問。

   「我們要將『雲林故事館』經營成一間收藏、展覽、演出與創作在地故事的『厝』,一個集合在地生活、藝術、教育與文化的地方,與一個社區對話的窗口。」唐麗芳認真地說。
雲林故事館的藝術陽台

 紙窗外,和風吹拂,婆娑的老榕樹發出了沙沙的樹葉聲響,屋簷下的燈籠一個個隨風搖擺。我想起兩年前在斗六初見唐麗芳時,她帶我去參觀一部沒有車輪的行動書坊。當時她滿心希望「雲林故事人」能有一部真正會跑的行動圖書車,深入雲林縣的各鄉鎮,散播書香與文化的種子。如今意想不到地,「雲林故事人」有這麼好的一個定點,不僅持續啟迪孩童對閱讀與知識的興趣,同時更進一步地從事雲林在地故事的敘說與創作

我望著唐麗芳健康的膚色、瘦長的身材與矯健的身影,覺得她真是個踏實的雲林女兒、辛勤的文化農夫。她可能不知道她散播的種子會飄落何處?在哪兒萌芽?但她滿腔的熱忱與無限的精力正感染著周遭的人,使之共同為雲林這塊土地上耕耘、播種,締創雲林的文化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