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

台灣文化傳教士 —林衡哲醫師 (上)

林衡哲醫師於2023年留影於台北濟南教會,楊遠薰攝影


台灣文化傳教士

—林衡哲醫師 ()

楊遠薰

每次回台灣,我都會與同在淡水的林衡哲醫師見個面、些近況。他常送我他最新出版的書,同時精神奕奕地談他正在進行的企畫與未來的願景。

今年年初,他送我一本他的近著《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囑我寫一篇書評。我讀完這本厚達五百頁的鉅著後,覺得作序的人都已多達十八位,實無須我再著墨。倒是寫書人在字裏行間所流露的愛台灣的心、惜蕭老師的情及長期無怨無悔地推廣台灣文化的精神讓人很感動,以致我想寫篇我所認識的林衡哲醫師,並與大家分享他和蕭泰然之間的一些故事。

1

衡哲本名林哲雄,1939年出生,台灣宜蘭人,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是位醫生、作家、出版家暨翻譯家,也是位畢生推廣台灣文化不遺餘力的台灣文化醫師。

於我而言,他是良師、益友暨親戚,具有多樣的才華與傳教士般的精神,是台美人中一塊亮麗的瑰寶。

初次見到林衡哲醫師,是在1989年的美東台灣人夏令會。他當時帶一團台灣文化團到美東夏令會演講,我慕名前往去聆聽。

說慕名,並不為過。因為早在七十年代我就讀政大時,就讀過他翻譯的《羅素傳》。當時雖讀得迷迷糊糊,但那年代的大學生若不讀些新潮文庫的書,就顯得沒知識。可見林衡哲與他催生的新潮文庫在年輕人心目中是有份量的。

然而第一次聽林醫師演講,卻有些悵然。因為他講話的速度很快,語調急促得如同機關槍掃射,「噠,噠,噠!」地橫掃全場,同時主題跳動得很快,身為聽眾的我不免有些失落。

無論如何,他所帶領的文化團確實為美東夏令會帶來高潮。講員們包括音樂大師蕭泰然、作家李喬、東方白、陳芳明和苦苓等,都是一時之俊彥,亦是鄉親們仰慕的對象。所以每場演講皆爆滿,每次演講一結束,聽眾便蜂擁過去,爭相與他們合照,可謂盛況空前。

而更令我意外的是夏令會結束後第二天,林衡哲醫師就出現在我家,並且在寒舍小宿一夜。

原來他來探望他的堂姐,也就是我的婆婆。他們同一個祖父,在同一宅第裡長大,我婆婆喚他Tetsu (哲雄)

我婆婆說,Tetsu從小就很聰明,大人問話,對答如流,讀書更過目不忘,族人因此稱他「小秀才」。

「小秀才」不負眾望,十五歲到台北,一舉高中建國高中,三年後被保送至東海大學外文系,隔年重考,就進了人人稱羨的台大醫科,令家人頗感驕傲。

他們林家是宜蘭的世家,祖父林煥在科舉時代中過秀才、貢生,爾後精研醫術,是當地著名的漢醫暨地主,家境殷實,惟自國民政府實施土地改革以後,田產被徵收,子孫便得各自努力。在這情況下,聰明的孩子自然被期許日後要當個受人尊重又多金的醫生。

「但是Tetsu太外向,」我婆婆又說:「他興趣廣泛,雜務太多,像現在一天到晚在外演講,到處趴趴走,實在不務正業。」

也因此,自林醫師到我家後,我婆婆便極力「開導」他。餐桌上,大都是我婆婆在說話,客人洗耳恭聽。餐後,我婆婆有些事,先離席。我趁機問林醫師有關台灣文化團四處巡迴演講的事。林醫師一聽,精神全來了,話匣一打開,便滔滔不絕,與方才的靜默木訥,判若兩人。

隔日,林醫師又僕僕上路。幾個月後,我在太平洋時報讀到一則新聞,說林衡哲醫師為了開創台灣文化新時代,向服務的醫院請了九個月的長假,準備到全美各地賣書,不禁莞爾,私下對外子阿加說,他媽媽的一番苦心恐怕是白費了。

九十年代,林衡哲在南加州經常舉辦大型的文化活動,台美人的報紙常報導他的消息,也鉅細靡遺地刊載他的每篇文章,加上我婆婆不時提起他,所以林醫師於我,一點都不陌生。

過了千禧年,因為林衡哲在台北創立的望春風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我的《咱的故事》與《北美洲台灣人的故事》兩本書,加上一點親戚關係,我們在淡水成了近鄰,每年都有相處的機會,所以不知不覺地兩家就成了熟稔的朋友。

林醫師近年常自稱是「台灣文化傳教士」,也就是他提倡台灣文化,具有傳教士般的熱忱與使命感。

我每次聽他講話,就覺得他的人生豐富得足以寫一本厚厚的書,其中尤以他思想的轉折及與蕭泰然那種像「師公阿聖筊」般共同奮鬥的歲月最令人感動,因此特別用點篇幅描述之。

2

林衡哲的最大特質是天資聰穎吸收知識快、理解力強、記憶力又超好,所以腦子就像一部電腦,儲存著許多密密麻麻的資料,隨時可攫取使用。

他又天生熱忱,每逢人家問甚麼,他就想一股腦兒地傾囊相授,所以講話很快。尤其在做公開演講時,因為想分享的東西太多,結果就像一部急駛的火車,轟隆呼嘯而過,形成特有的林氏風格。

正因為擁有這些特質,他在成長的時期,顯得有些得天獨厚。

台灣在五、六、七、八十年代,因為學生多、學校少,明星學校尤其難進,幾乎每個學童都在惡性補習與應付無止無盡的大小考試中成長。尤其在面對攸關前途的大專聯考,更是人人戰戰兢兢,日夜猛K書地求自保。

但說,他自初中起,就開始閱讀世界名著;唸建中時,更常溜到學校附近的美國新聞處,瀏覽英文的書報雜誌。結果,他從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 寫的《貝多芬傳》與《約翰.克利斯朵夫 》的小說裡,認識到貝多芬,從而成為忠實的貝多芬迷,經常聆聽貝多芬的音樂。

無論如何,他就是這麼輕騎過關地進了台大醫科,而醫學院繁重的課程似乎也沒難倒他。

就讀東海大學的林衡哲(左二)與同學合影,林衡哲提供

他因是家裡的長子,為減輕父母的負擔,從大一就開始當家教。後來他發現從事翻譯,亦可賺取稿費,就開始翻譯一些英文的刊物。

大四那年,他翻譯完一整本的《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交由文星書店出版,結果竟領到四千兩百元的稿酬!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目,〞恩令他飄飄欲仙,欲罷不能。

於是他再接再厲,接連翻譯了《羅素回憶錄》和《羅素傳》兩本書。然而不巧的是那時文星書店已關門,他只好鼓起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另一書商張清吉出版他的書。

張先生因此成立新潮文庫,出版了這兩本書。沒想到書一出版,洛陽紙貴,一炮而紅,不僅奠下新潮文庫的基礎,也建立起林衡哲的信心。此後,小個子的他志氣滿滿,揚帆待發。

接下來,他又翻譯了其他六本介紹西方思潮的書,也鼓勵他的台大醫科同學廖運範、賴其萬等翻譯《佛洛伊德傳》、《夢的解析》及史懷哲的《文明哲學》等書,引領六十年代台灣青年的思潮。

六十年代,台灣颳起「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旋風。自台大醫學院畢業、服完兵役的林衡哲亦順利申請到美國紐約的一家醫院實習。於是在1968年飛越太平洋,抵達世界之都紐約,踏出他在美國行醫的第一步。

3

林衡哲的另一特質是喜愛人與人文。通常喜愛人群者適合從事公眾事務,傾向孤獨者擅長思考與創造性的工作,但林衡哲則是既愛思考與寫作,也喜愛與人交往。

曾有參加「台灣文學研究會」的文友形容在會中的林衡哲像一隻花蝴蝶,到處穿梭,快活地與人交談。這形容雖有些誇張,但林衡哲喜歡朋友、到處都有朋友,則是不爭的事實。

1968年,林衡哲抵達紐約後,基於過去在出版界建立起的聲望,他很快地與美東地區的一些華文文壇名人如夏志清、於梨華、張系國、楊牧…等人建立起親密的友誼,經常在週末相聚。

1970年,他與詩人楊牧進一步共同發行新潮叢書。至1975年止,他們一共出版了二十四本書,包括陳芳明的處女作《鏡子與影子》,也挖掘了不少文壇新人如鍾玲…等,在華文的文藝圈頗受矚目。

林衡哲一共在紐約住了十年,從實習醫師升為住院醫師,再成為小兒科的主治醫師,順利地展開他在美國的行醫生涯。

在感情上,他亦頗有收穫。他與中興大學畢業的邵維平在親友們的祝福下,快樂地踏上紅毯。婚後,兩人共育一兒一女,建立起一個美滿的家庭。維平在爾後逾半世紀的人生裡,一直是他背後的最大支柱。

林衡哲與邵維平的結婚照(後左一與左二),前左一為名作家於梨華,林衡哲提供

而更令他津津樂道的是他在紐約一共聆聽了近五百場名家演奏的音樂會。

他自高中起,就是個狂熱的西洋古典音樂迷。但在台灣時,大都聽唱片,真正蒞臨名家演奏的音樂會的次數屈指可數。

後來到了紐約,總算如願以償。他親臨世界頂級的音樂廳,目睹第一流的音樂家演奏氣勢磅薄的交響樂,他說那種喜悅簡直就像「靈魂飛上天」。於是他在工作之餘,盡量把握機會,把在醫院掙來的錢用來購買音樂會的票券,盡情享受無以倫比的幸福感。

然而,紐約於他還有一種更深沉的意義,那就是讓他在國家認同上,有巨大的轉變。

他說1968年冬,他首次參加紐約台灣同鄉會。在聽完陳隆志、周烒明、林榮勳…等人的演講後,內心有說不出的震撼。

因為一向來以博學多聞自豪的他此時發現自己竟對台灣的歷史一無所知。他當時十分緘默,但在往後的日子裡,就開始默默地觀察、思考與大量閱讀。

1970年四月,一位名為黃文雄的康乃爾大學博士生竟跑到紐約,企圖行刺當時在美國訪問的蔣經國。其未果的消息震撼全世界。隔天,紐約時報以頭版刊登這則新聞,並在黃文雄昂首被逮的照片下加註一行他在被捕時的吶喊: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

這樁事件、這張照片與這句吶喊此後經常縈繞在林衡哲的腦裡。他後來寄一張小額的支票給救援黃文雄與鄭自才的委員會,稍微表達一下他心中的敬意。

1971年,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許多人開始擔憂台灣的未來。這時,在海外的黃彰輝牧師、宋泉盛牧師、黃武東牧師和林宗義醫師共同發起「自決運動」,到全美各地演講,分析局勢,探討台灣的前途。這讓向來與政治保持距離的林衡哲也開始思考台灣的未來。

1972年,在聽到逃亡至瑞典的彭明敏教授即將出現在紐約的「台灣民眾大會」上並作公開演講,林衡哲立刻報名參加。

彭明敏原任台大政治系主任,因在1964年發表「台灣自救宣言」而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隨後長期監禁。但他卻在1970年成功脫逃至海外,引起許多人的關心與景仰。

結果,林衡哲在民眾大會上聽了彭明敏教授的演講後,熱血沸騰,就激動地與其他的群眾一起步行至聯合國大廈前示威,參加了他畢生第一次的政治活動。

1977年,林衡哲應美東台灣人夏令會之邀,在會中介紹醫學前輩蔣渭水的生平,首開他在台灣人社區演講的先河。

1978年,林衡哲告別風雲際會的紐約,帶著妻小搬到四季如春的南加州,定居在洛杉磯附近。此後五年,他在一所醫院全心擔任小兒科醫師,也安頓一家大小的生活。

原以為人生就此風平浪靜,孰料到了1982年下半年,因為連續發生兩件事,使他體內的人文DNA復燃,此後無法抑止,便逐漸走上「台灣文化醫師」之途。

4

1982年十月,台灣文壇前輩楊逵訪問洛城,林衡哲等文友設宴款待,並舉辦公開演講會。

結果在楊逵主持下,許達然、林衡哲、陳芳明與張富美等十四名文友共同成立「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揭開爾後在南加州舉辦一連串文學活動的序幕。

同年十一月,音樂家蕭泰然與許丕龍在柑縣的水晶大教堂舉辦一場三千人參加的「感恩節音樂會」,有系統地介紹台灣作曲家江文也、陳泗治、呂泉生、郭芝苑、馬水龍和蕭泰然等人的作品,讓全體聽眾聽得如癡如醉,更讓林衡哲再度內心充滿震撼

向來對西洋古典音樂與音樂家如數家珍的林衡哲這回赫然發現自己對台灣的音樂與音樂家全然陌生,簡直是台灣文化的文盲。

江文也是誰?他不曾聽聞,但那晚演奏的非常動聽的〈台灣舞曲〉就是江文也在1936年贏得奧林匹克國際音樂大賽大獎的作品,他一無所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隔天,他去找蕭泰然與許丕龍,很快地得知江文也是台北縣三芝鄉人,1910年出生在台北市的大稻埕,十三歲赴日求學,二十餘歲以歌唱和作曲成名於東瀛,後來因赴中國發展,以致被國民黨政府長期打壓,所以在台灣的人聽不到他的名字。


(前排左起) 蕭泰然、林衡哲、陳秀麗與(後排左起) 陳榮祥、許丕龍1999年合影於台北,林衡哲提供

那麼其他的作曲家呢?在與蕭泰然、許丕龍一番促膝長談後,林衡哲豁然增長了許多知識,但也因此開始思索一連串的問題。

他發覺自己被國民黨的教育所曚騙。他也相信來自台灣的人都和他一樣,思想被國民黨蓄意塑造的教育所扭曲,那麼他該如何啟迪海外台灣同鄉的心智?

就在這時,他讀到美國大文豪愛默生(R W Emerson)1837年在哈佛大學發表的一篇演說,明白地昭示「美國已經當太久的歐洲文化殖民地,今後該努力發展自己獨立的文學和文化。」

這句話敲醒了林衡哲的中國文化夢。他悟到台灣必須如美國一樣,擺脫舊傳統的羈絆,創造出自己獨立的文化。

所以,他不僅要啟迪海外鄉親的心智,也要鼓勵台灣人從事創作,創造新文學、新音樂、新文化,換句話說,就是開創台灣人的新文化。而且,不僅要創作,還需要提倡、推廣…。

林衡哲的腦裡一下子湧進許多ideas,迫不及待地一一去實現。

首先,他與陳芳明、張富美等好友在1983年共同成立「台灣文庫1984年三月,他們就推出了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無花果》與《自由的滋味》三本好書。

不料,這三本好書一出版,就全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連帶地,他們三人也都被列上不得返鄉的黑名單。這事影響林衡哲甚鉅。因為他的父親在1984年辭世,他都無法回台奔喪,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待續)


台灣文化傳教士—林衡哲醫師 (下)


打著蔣渭水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領帶的林衡哲醫師,楊遠薰攝影

                        台灣文化傳教士—林衡哲醫師 ()

楊遠薰

就在這時,他也因為欣賞蕭泰然的作品,進一步發現兩人志趣相投、理念一致,因而成為莫逆之交。

蕭泰然長林衡哲一歲,生長在南台灣的基督教家庭暨音樂世家,畢業師大音樂系,主修鋼琴,婚後在愛妻鼓勵下,曾至日本東京武藏野音樂學院進修,返台後從事教學,並開始作曲。

在台灣時,他的幾首宗教歌曲如〈至好朋友是耶穌〉等,因為旋律優美,在教會裡逐漸廣為傳唱。1977年,蕭泰然因家中變故,帶著子女和父母到美國,隔年搬到南加州。他起初開一家禮品店,賴以維生。後因志趣不合,就在家教琴、作曲。

八十年代,蕭泰然寫的一些樂曲如〈夢幻的恆春小調〉、〈台灣組曲〉與一些歌謠如〈出外人〉、〈點心擔〉…等,已在台美人圈裡逐漸傳開,開始在各地區的台美人音樂會裡被演奏或演唱。

正在思考如何創造台灣新文化的林衡哲猶如伯樂,這時聽了蕭泰然的作品後,直覺地感到蕭老師將是台灣音樂界的千里馬!

林衡哲特別撰文稱讚蕭泰然的音樂旋律優美,且含有民謠的色彩,就像芬蘭的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的〈芬蘭頌〉一樣,屬於西方浪漫派晚期的族樂派(Nationalist Music,又稱國民樂派)。而其曲調之浪漫又足以媲美俄國的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所以蕭老師亦堪稱是「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

林衡哲深具文才,下筆又快又好。當他決定提倡台灣文化之後,就屢趁工作之餘,振筆疾書,推出一篇篇有關南加州音樂活動的精彩報導或評論,字裏行間相當推崇「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蕭泰然。

八、九十年代是海外台灣人報業最興盛的年代,美國西岸先後有〈亞洲商報、〈美麗島週報〉和〈太平洋時報〉,發行全美各地的還有〈台灣公論報〉。林衡哲是個十分受人尊重的「台灣文化醫師」,言論超然,所寫的每篇文章皆一字不漏地刊登在台美人的媒體上,所以「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很快地成為蕭泰然的代名詞。

5

蕭泰然長得高大英俊,林衡哲短小敏銳,兩人外型不同,但個性卻常不謀而合。

兩人都性情溫和,平易近人,都是浪漫型的才子,也都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同時是愛妻俱樂部的會員,在長達半世紀的婚姻生活裡,皆沒傳出聳人聽聞的八卦或緋聞。

此外,蕭泰然因寫了一首〈出頭天進行曲〉,被國府列入黑名單。林衡哲則因出版了《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等三本禁書,亦上了黑名單。兩人因此惺惺相惜。

但更重要的是兩人都醉心音樂,其中一個是創作者,另一個是欣賞者,既像伯樂識良駒,亦如伯牙結識鍾子期,兩人很快地成了知音的知己,一起從事各種提倡台灣文化的活動。

1983年,蕭泰然與許丕龍再度合辦一場超大型的「感恩節音樂會」後,林衡哲深覺這種音樂會值得年年舉辦,但必須成立一個聯合基金會,在幕後全力支持。

為此,林衡哲遊說南加州的企業家如吳西面、吳澧培…等及其他熱心鄉親共襄盛舉,終於在1985年成立「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 」,由吳西面出任首屆會長。

有錢好辦事。林衡哲自1986年起,將「感恩節音樂會」擴大為「台灣文化之夜」,由他負責文化部分,請蕭泰然繼續主持音樂會。由於他們邀請到的講員與音樂家都是當代之選,許多同鄉慕名前來聆聽,因此屢次皆造成轟動。

此外,兩人還聯合舉辦一年一度的「台灣名家演奏系列」,如此連續舉辦了十年。每年夏天,他們還率團如南加州青少年管弦樂團或台灣文化訪問團,到全美各地巡迴演奏或演講,推波助長了台美人的黃金歲月。

然而,他們並不因此而自滿。相反地,彼此的內心都有更上一層樓的願望。

蕭泰然於1986年以四十八歲之齡,申請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音樂學院,研習現代作曲。隔年夏天,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加州大學的作曲碩士,令親友們都感到十分驕傲。

林衡哲於1988眾望所歸地榮膺第二屆TUF會長。他不久因為參與一項醫學會議,飛赴華府,晚上抽空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聆賞台裔小提家林昭亮的演奏。

演奏會結束後,他到後台探望林昭亮,並問:「有沒有任何一首國人寫的小提琴協奏曲感動過你?」

林昭亮想一下,回說:「沒有。」

林衡哲十分感慨,然而在飛回加州的飛機上,他就有了好主意。

隔天,他去拜訪蕭泰然,說他要以TUF名義,給蕭老師一筆贊助金(Commission),請他為台灣人和林昭亮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蕭泰然欣然接受這項挑戰,爾後果真花了數個月的心血,終於完成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林衡哲接著以相同的方式,分別在1989年和1990年連續催生蕭泰然C調大提琴協奏曲〉和〈C小調鋼琴協奏曲〉。後者直到1992年才完成。

這是林衡哲擔任三年TUF會長最得意的成就。他一直希望將蕭泰然推上國際音樂舞台,但蕭老師必須要有大型的創作。於是他努力催生,終於產生這三部頗具國際水準的協奏曲。

然而如何將這三部協奏曲公諸於世?這就成了林衡哲心上的一件大事。要介紹新作品,必須舉辦世界首演。但在缺乏政府或財團的支持下,巧婦難為無米炊。

林醫師為此四處投石問路。幸好台灣人很熱情,後來經由聖地牙哥的范清亮、陳淑雲夫婦的牽引、TUF和南加州許多鄉親們的熱烈支持,蕭泰然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終於在1992年由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聯合演出,在聖地牙哥圓滿地舉行了盛大的世界首演。

〈小提琴協奏曲〉成功推出後,泰然信心大增,隨後在讀了鄭兒玉牧師的〈台灣翠青〉與李敏勇的〈愛與希望〉兩篇感人至極的詩作後,決心為苦難的台灣寫一部氣勢磅薄的史詩。

孰料蕭老師才寫了兩頁,就在1993年聖誕夜前夕因大動脈血管瘤破裂,生命垂危,緊急入院。

隔日上午,林衡哲醫師接獲通知,連忙趕往醫院探訪,發現蕭泰然命在旦夕,卻無任何醫療保險,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一方面幫蕭老師找到最好的手術外科醫師—橫山大夫,另方面連打數通電話,為蕭老師張羅數目可觀的醫療費,最後總算在關鍵時刻,將蕭泰然從死神掌中拉拔了回來。

走過死蔭幽谷的蕭泰然大病初癒後,靈感如泉湧,在1994年順利地完成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部作品〈1947年序曲〉。

據說林衡哲在聆賞此樂曲後驚呼:「這是一首足以媲美西貝流士的〈芬蘭頌〉和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的偉大作品!這首樂曲將會是蕭老師名流後世的最佳代表作!」

或許是否極泰來,蕭老師此後獲得多位貴人相助,順利推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大型創作。

1994年四月,經由加拿大溫哥華的林宗義教授和陳慧中的努力策劃,蕭老師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由青年鋼琴家湯崇生與溫哥華交響樂團聯合在溫哥華舉行世界首演,一時佳評如潮。

1995年五月,再度經由范清亮、陳淑雲夫婦的引線,蕭泰然的〈C調大提琴協奏曲〉由青年大提琴手范雅志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聯合在聖地牙哥演出,成功地完成世界首演。

1995年六月,在女高音黃美星的努力奔走下,〈1947年序曲〉在北加州奧克蘭舉行世界首演,由奧克蘭青少年管弦樂團、女高音黃美星及灣區百人合唱團合力演出,獲得座無虛席的聽眾極其熱烈的迴響。當全場聽眾起立一再鼓掌,安可聲與喝采聲不絕於耳之際,身在其中的林衡哲醫師都感動得熱淚直流。

林衡哲說,長期以來,他一直想幫助蕭泰然由民族樂派的作曲家躍昇為國際級的音樂大師,這個夢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實現!

6

九十年代,台灣逐漸民主化 ,黑名單亦漸獲解除。蕭泰然先於1995年回台,林衡哲繼於1997年應聘至花蓮門諾醫院服務。兩人各自在台灣發展出一片天。

蕭泰然不久成名於台灣樂壇。林衡哲醫師在門諾醫院擔任四年的小兒科主任後,轉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接著當行政院衛生署顧問,後來又在全台各大醫學院教授《醫學與人文》、《醫學與音樂》等課程,實現他春風化雨、引領青年學子思潮的美夢。

但最讓他念茲在茲的還是提倡台灣文化的使命。他曾立志要出版三百本好書,以代表台灣文化。在南加州時,他所經營的「台灣文庫」一共出版了四十二部書,所以回台後的隔年,他就在吳澧培、李華林、陳永興和張恆豪等人的支持,與陳秀麗、陳倫美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望春風出版社」,希望實現未竟之夢。

望春風出版社在1999年發行的第一本書,就是《蕭泰然的音樂世界》。至2011年止,一共發行六十部書和十張蕭泰然的CD

1999年,李遠哲夫婦() 、蕭泰然 (後排中)、林衡哲夫婦(右)與陳秀麗(前排中)合影於台北的《蕭泰然的音樂世界》新書發表會,林衡哲提供.

我很榮幸地在2003年與2006年蒙望春風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兩本書。因為出書與銷書的關係,我與林醫師夫婦往來較密切。後來又因為我婆婆住進三芝的安養中心,林醫師很善意地建議我們在淡水覓屋,並且熱心地帶我去看房,我們因此成了近鄰。

林醫師交遊廣闊,認識的人很多。與他一起吃餐飯,聽他提到的人與事大概可寫上半本書。難得的是他很惜情,儘管每天忙進忙出,都還會抽空去看我婆婆,也曾與她在三芝一起吃年夜飯。因此我婆婆直到後來,都還記得他,喊他Tetsu

2013年夏天,我到南加州,順道拜訪其時自台返美的林醫師夫婦。一見面,林醫師就興奮地對我說:妳今晚住這兒,我們一道去看蕭泰然。」

我不明所以,一時愣住。他身旁的維平連忙解釋說:「今天晚上在牧谷教會有一場慶祝蕭老師伉儷金婚的音樂會,我們一塊兒去。」

這確是難得的機會,連女高音陳麗蟬都專程自紐澤西飛來演唱。可是不巧蕭老師又在兩天前進了醫院,頗令大家擔心。

幸好吉人自有天相,就在音樂會預定開演的前一刻,主持人透過麥克風喊道:「向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蕭老師已辦妥出院手續,現正出發到教會來!」一時,教堂響起一陣歡呼聲。

不久,在暗夜裡,身著白色西服的蕭泰然坐著輪椅,由夫人高仁慈女士陪伴著,面帶笑容地進入會堂,全場再度響起如雷般的掌聲。

大約一小時的音樂會隨即展開,陳麗蟬接連演唱了好幾首蕭老師寫的歌,其美好的歌聲響徹全教堂,曲畢餘音繞樑。

音樂會結束後,蕭老師伉儷合切一個大蛋糕,與眾人分享。此時託林醫師的福,我們得以和蕭老師伉儷合照。

2013年與蕭泰仁伉儷(前排)合影於牧谷教會,後排左起: 邵維平、林衡哲與楊遠薰,林衡哲提供

蕭老師雖然身體孱弱,但神情十分愉快。拍照時,我發覺他與林醫師都有一種相同的童騃的笑容,他並且會在拍照的剎那,像孩子般地做個調皮的手勢。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蕭泰然。

7

林衡哲醫師在2011年也生了一場病,望春風出版社就在他生病期間悄悄熄燈。這顯然不是他樂見的成果,卻也只能默默地接受。

他在出版業輝煌時期,如明星般地登上舞台;在出版業凋零時期,鞠躬謝幕。

幸好他生性積極、樂觀。林衡哲說,上帝關了他一扇門,又給他開啟了另一扇門。他在病癒之後,即回到他的初戀—寫作,每天到圖書館,孜孜不息地寫著,迄今已出版了四本書,可謂成績斐然。

此外,他也有了心靈上的新歡。他迷上奧地利十九世紀後期的音樂家馬勒(Gustav Mahler) 的音樂。他說,當他聽到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的〈復活〉時,靈魂再度飛上天。所以此後他聽馬勒的音樂,寫馬勒、也談馬勒。

他花許多時間撰寫馬勒的生平、作品與愛情,前後出版了〈西方音樂巨人馬勒〉和〈我的時代已經來臨〉兩本厚厚的書。

但對我來說,他寫的另一本介紹台灣新生代音樂家的《台灣音樂之光》,感覺更親切。所以有一次我們一起吃飯時,他又在談馬勒,我問他是否已忘了舊愛(提倡台灣文化)

他說,提倡台灣文化是他畢生的使命,不會是舊愛。果然在2023年春,COVID-19疫情一紓緩,林醫師便迫不及待地假台北濟南教會,舉辦一系列「推動台灣文藝復興」的文化講座。我回台時,聽過一場由林逸民醫師主講的有關德國威瑪的事蹟,內容相當豐富。

2023年,林逸民醫師()與林衡哲醫師合影於台北濟南教會,楊遠薰攝影

2024年正月,由於台灣大選,許多朋友遠道回台,大家在台北歡喜相聚。我在幾個不同的場合分別見到范清亮、范淑雲、黃美星與林衡哲醫師…等等,想起大家都曾為幫助蕭泰然登上國際音樂舞臺而熱情地到處奔波、無怨無悔地出錢出力,就覺得台灣人還是很可愛。

離台前,阿加與我又邀林醫師一起聚餐。維平因為有事,留在加州。林醫師說她過兩天就會到台灣陪他,畢竟夫妻倆能白頭偕老,就是上帝美好的祝福。

他又說他喜歡住在台灣。因為在台灣,他能走路去買東西、吃飯,也能自己搭捷運與高鐵,到處趴趴走,生活不用靠別人。而且他在台灣有許多朋友和活動,自己也忙著寫作,日子過得很充實。

他強調:「人不管年紀都大,都要繼續動。不僅身子要動,腦子也要動,才會活得有意義。」

他也稱讚台灣的音樂廳和音樂水準,覺得都不亞於其他國家,高雄衛武營的設備尤其好。他說他有時會搭高鐵到高雄的衛武營,聽一場好的音樂會,覺得很享受。

林衡哲醫師與台北市交指揮殷巴爾(國際知名的馬勒權威)2019年合影於台北,林衡哲提供

然而他也坦言他當初回台欲打造台灣文化國」的願望並未實現。他說他僅撒了些種籽,所以要繼續當「台灣文化傳教士」,努力不懈。因為沒有偉大的文化,就沒有偉大的國家

望著他神采奕奕地談話,我覺得他依舊是我所熟悉的林醫師,一個意志力堅強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永不被擊倒的文化鬥士。

那晚原以為道了再見,沒想到隔天又接到他的電話與簡訊,囑我莫忘為《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寫書評。

回美國後,我仔細讀了這本書,覺得蕭泰然固是台灣人音樂家,但更是第一代「台美人」音樂家,而林衡哲醫師則是倡導台美文化的先驅。

他們在八、九十年代在南加州轟轟烈烈地舉辦各種活動,提倡台灣文化,栽培出很多優秀的台美青年音樂家,正為今日的台美文化播下種子。將來,台美文化在美國繁茂生根,林衡哲與蕭泰然皆為功不可沒的台美文化的導師。

如今,林衡哲以傳教士的精神,繼續在台灣推廣台灣文化。願神保守,讓更多台灣年輕世代能追隨他的腳步,共同打造出美麗優雅的「台灣文化國」。(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