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台灣人的移美潮

六十年代的台灣留美學生
黃呈嘉(台大電機系畢)與沈雲(台大外文系畢)1966年攝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


台灣人的移美潮
楊遠薰

              台灣人移民美國迄今約六十年,其間大致有四波較大的移美潮。若回顧過去的歷史,會發現台灣人能大批移民美國,並在此安居樂業,實是一連串奇妙因素的組合。依基督徒的說法,是神的帶領與眷顧。從實際的觀點看,是因應美國社會的需要。當美國社會不再需要外國的技術專業人員時,台灣學生留在美國的機率便大幅降低。

              有關台灣人移民美國的來龍去脈,迄今尚少見到較完整的論述。我因為長期撰寫北美洲各地台灣人的故事,時常有人告訴我當年他們如何來美國…等等,故總合這十多年來的聽聞、閱讀與觀察,整理出一些台灣人移民美國的脈絡,與大家分享。也歡迎大家回應,以便一起來寫「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s)」的歷史。

1

              美國於1945年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蘇聯於1957年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太空,皆 震撼全世界。當這兩件劃時代的大事發生時,沒有人想到台灣人移民美國的事。但如今回顧,台灣人能大批移民美國,實拜這兩者之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形成由美國與蘇聯為首的民主與共產對立的兩大集團,很快地進入雙方軍事競爭的冷戰期。

              鑒於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驚人威力,美、蘇兩國競相發展核子武器與核能研究。美國除了在各地成立數所國家研究室(National Lab)與國家能源研究所外,並且挹注大筆經費,從事高等科學教育的發展與研究。一時,量子力學、粒子物理、電磁學、化學鍵…等成為熱門的學科。 許多美國的大學因為招不足研究生,遂開放研究生名額與獎學金給外國優秀的學生,因此帶給台灣莘莘學子無數留學美國的機會。

              此外,美國自1949年至1979年的對華政策係支持在台灣的國民政府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1977年又禁止其人民移居美國,所以在這將近三十年期間,美國每年給整個中國的移民配額,皆由台灣移民獨享。早期,自台灣到美國的絕大多數是隨國民政府到台灣的大陸人。1955年後,開始有些成績優異的大學畢業生申請到美國研究所的獎學金,便逐漸有台灣踏上赴美留學之途。

              1957年十月,蘇聯出奇不意地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特尼克(Sputnik)號,舉世嘩然,尤其驚嚇了美國科學界。

              為挽回居後的趨勢,兩個月後,美國試圖發射一枚名叫先鋒號 (Vanguard)的衛星,不幸失敗,可謂顏面盡失。

              1958年一月,美國再接再厲,發射「探險者(Explorer )一號」,總算成功,此後便展開長達二十年的美、蘇兩國的太空競爭。

              為贏得太空研究主導權,美國於1958年成立美國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簡稱NASA),並由國會通過「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撥大筆聯邦基金予各公立學校,從事增進科學與數學教育。

              1961年五月,年輕有魄力的甘乃迪總統在國會發表著名的「登月計劃」演說,矢志在1970年以前將人類送到月球。結果自1961 1964年,根據「Space Race-Facts and Summaries」的記載,美國太空總署經費激增五百倍,參與登月計劃的NASA員工多達34,000人,與之簽合同的工業界與學界人士多達375,000人。

              由於廣需科技人員,美國國會於1965年通過新移民法,凡具有技術的專業人員得享有在美合法居留的優先考量。這項法規賜予當時在美國攻讀理工博士學位的台灣學生得以順利取得在美的合法居留,並進入美國的政府、大學、國家研究室與各大公司工作。

              五、六、七十年代的台灣尚屬開發中的國家,美金一元兑換台幣四十元,若家中有個留美學生,按月寄五十、一百美元回來,對家計不無小補。這些諸多微妙因素影響所及,台灣的孩子從小被教導要用功讀書,以便在聯考中考上省中或省女,然後再經六年寒窗苦讀,期望考進國立大學。國立大學裡,又以台灣大學為翹楚。台大裡,以物理系為甲組考生的第一志願。

              台灣的男孩從小就被灌輸「要讀醫科或理、工科,才會有出路」的觀念。至於出路中最好的一條就是讀好書、拿獎學金赴美留學、然後拿博士學位、當科學家、教授或工程師。有些志向遠大的學生還會暗中許下心願,希望有朝一日能如李政道、楊振寧般,拿諾貝爾獎,既光耀門楣,又能為國爭光。

              於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蔚為一時的風潮。這股留學潮前後達一、二十年,其中以19651975年為最高峰。這期間吸引了無數台灣功課名列前茅的學生到美國。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了台美社區的主幹。

1970年在賓州Downingtown舉行的美東台灣人基督徒靈修會的烤肉情景
2

              1969年七月,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舉世矚目下,成功著陸月球,為美國的太空發展史寫下最輝煌燦爛的一頁。然而一進入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停滯,太空熱降溫,太空計劃面臨經費被「卡」困境。

              終於,1975年,美國阿波羅太空船與蘇聯Soyuz太空船在地球外的太空軌道相會,由雙方太空人握手示好,為美、蘇二十年來的太空競賽劃下休止符。

                台灣的留學潮亦自1975年以後開始退潮。當時,有些留學生在學成後因美國不景氣而找不到工作,台灣的經濟則開始起飛,中小企業抬頭,提供大學畢業生許多就業機會,因此出國求學的氣氛不似以前熾熱。

              但這時,神又為台灣人開啟另一扇移民美國的大門。

              越戰始於1955年,美國自艾森豪總統時期開始參與越戰,至詹森總統執政時代(1963-1969)達到最高峰。越戰時期,美國青年必須從軍,以致美國的醫院在六十年代後期普遍缺乏醫師,不得不開放醫師名額予外國的醫學院畢業生,也因此在台灣掀起了醫師移美潮。

              據一位第一屆台北醫學院醫科畢業的醫師說,當時,「美國國外醫學研究生教育會」每年在台灣舉辦「外國醫學研究生資格檢定考試(Educational Council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簡稱ECFMG)」,合格者便得到在美國醫院當住院醫師的證書。1968年,他們班的同學甫自醫學院畢業,正在服兵役,幾乎每個人都去報考ECFMG

              考試及格後,便開始申請到美國的醫院工作,然後辦各種手續,再一個個地出國。通常,他們抵美國後,先在各地醫院實習,一年後升任為住院醫師,正式在美國行醫,這時便開始委託律師,代為申請在美國的合法居留。

              這股醫師移美潮為期約十年,同樣帶了許多當年在台灣成績優異的青年到美國。他們抵新大陸後,因為工作勤奮,態度誠懇,很快地成為當地人尊重的好醫師,也因此順利在美國建立美好的家園。

              1975年,越戰結束,美國青年回到本土,不少人重返校園。數年後,美國醫學院訓練的醫師一批批地爐,至八十年代初期,已足以應負美國醫院所需。因此,一度為外國醫師開啟的移民大門便漸漸闔上。

醫師潮時期到美國行醫的林榮松醫師與太太石秀文

3

              八十年代方開始,台灣便沸沸揚揚地掀起另外兩波新的移美潮,其人數之多,尤超過六、七十年代的留學潮與醫師潮。

                           這兩波新興的移美潮分別是投資移民潮與依親移民潮。起因是美國於1979年一月一日正式與中國建交,與台灣斷交。這對台灣是一項極嚴峻的打擊。許多人擔心國民黨政府會撐不住而被迫與中國談判,台灣將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因此紛紛作出國移民的打算。而移民者最想去的國家就是民主、自由又富強的美國。

                           美國則為促進國內經濟與增進國民就業機會,歡迎外國的投資移民。投資移民的門檻因時因地經常作調整,然一般而言,投資金額自50100萬美金不等、並且雇用十名當地的員工,便可望得到在美國的合法居留。

                            由於八十年代的台灣經貿已漸熱絡,一些中小企業做得有聲有色,如此門檻對一些有資產的人似乎不太困難達到,於是自1980年以後,來自台灣的投資移民紛紛登上北美新大陸。其中,大多數人住在加州,少部分人到紐約等地。結果,南加州洛杉磯附近的蒙特利公園(Monterey Park) 與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Flushing)都成了台灣移民的新天地

                           投資移民到美國後,有的開公司、做生意,有的買房產、出租公寓,還有更多人從事汽車旅館(motel)、酒店(hotel)或餐飲業的經營。無論出租公寓或經營旅館,都與房地產有關。此外。新移民本身也得買房,因此不久加州的房地產就被新移民炒得炙手可熱

              加州的房價飆高後,後來的移民便東進到土地遼闊的德州謀發展。再晚些來的移民繼續東移,至路易斯安那州與佛羅里達州闖天下。一時,氣候溫和的美國南方諸州湧進了不少經營汽車旅館、餐館等事業的台灣移民。這些經商的新移民為原本單純上班與行醫的台灣移民社會注入了多元的元素。

4

                             至於依親移民的興起則是一些在五、六、七十年代到美國留學或行醫的台灣前輩在美國奮鬥約十年後,逐漸立足而取得美國公民權。他們因為覺得美國是一個很有發展機會的國家,便開始為自己在台灣的親人申請依親移美。

                              依親移民有直系血親與旁系血親不同等級的親屬之分。因受移民配額的限制,若是成年的兄弟姐妹辦依親移民,往往得等上數年。1982年,在許多台美人的爭取下,美國修改移民法,將台灣自中國的移民配額抽離,讓台灣本身每年享有兩萬名的移民配額。這項修法大大增加了台灣人移民美國的機會。

              新移民抵達美國後,便開始面對如何謀生的現實問題。於是有的開餐館或作各種生意,有的任職台灣人經營的企業,還有許多人選擇回學校,期望唸個能在美國社會謀事的學科與技術,以便就業。

              結果,神憐憫台灣人,這時為台灣人挖掘一道源源不絕的活泉,此乃電腦科技的興起。

              電腦與通訊科技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防工業轉為商業化,結果發展日新月異,然後就像一場無聲無息的革命般,不僅顛覆傳統的公司作業方式,亦完全改變民眾的生活。

              早在七十年代上半期,美國的各大公司便開始作業電腦化,一時需要大量的電腦從業人員。當時只要唸個短期的電腦訓練課程,便可成為電腦程式員,賜予當時許多在美國已拿到博士學位、有邏輯概念卻找不到工作的台灣人一條大活路。

              七十年代中期,微軟與PC的相繼誕生更使得電腦科技的發展一洩千里。此後,舉凡與電腦相關的科技、產業與行業如半導體、IC、電子、資訊、數位、系統、網路、生醫研究…等等,均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並且蓬勃發展。一些需要job的台灣移民無論過去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或政治、經濟、法律、新聞,乃至社會、歷史、音樂、美術…者,皆改行唸電腦,然後一個個地獲得工作,成為美國社會的白領階級,而在美國安頓下來。

              八、九十年代,不僅留學生與新移民能在美國立足,一些較早在美國社會就業的前輩亦離職、自行創業,結果亦有亮麗的發展。連帶地,在台美人間,房地產仲介、保險、房貸、銀行…等服務業隨之興起,處處充滿生氣。台灣人善儲蓄,有了錢,喜作投資,於是每逢鄉親聚會,總會舉辦投資理財講座,在美國的台灣人社區一片蓬勃。

八十年代在矽谷創業成功的顏永財與莊和子夫婦
                     
5

                        九十年代,台灣一度躍為亞洲新興四小龍的龍首,經濟繁榮,政治上則相繼廢除長期的戒嚴法與海外的黑名單,社會充滿活力。因此,不僅到美國留學的青年在學成後即束裝回國,就是一些已經在美國安頓的人亦覺得回台會有更好的發展,因此在美國的台灣人社區間興起一股鮭魚返鄉熱。

              而在同時,台灣則因為經濟蓬勃,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紛紛送正在中學求學的孩子到國外讀書,因此掀起「小留學生潮」。

              這些隨著「小留學生潮」移民北美的家庭大都住在西岸。許多由媽媽陪著孩子住在美國或加拿大,爸爸留在台灣工作,經常飛返兩地之間。

              如今,這些當年的小留學生已自大學或研究所畢業。許多人回台就業,父母亦跟著遷回台灣,所以在美國,目前尚難看出小留學生潮的移民對台美社區的影響。倒是在加拿大的溫哥華,一群「小留學生潮」時期的台灣移民形成一個凝聚力甚強的台加社區,並且募款興建了一棟美侖美奐的台加文化中心。


加拿大溫哥華的台加文化中心


                             自兩千年迄今,物換星移。一些主客觀的因素使得台灣人移民美國的情況趨於和緩,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美國社會已不再像從前般地需要外國的科技人員。

              七十年代隨電腦誕生的嬰兒如今已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當美國社會不再需要外國的科學家、醫師、工程師或電腦相關人員時,外國人留在美國的就業機會與取得合法居留的機率便相對地減少。

              其次,大量的中國移民亦使得台灣新移民在美國發展的競爭趨於激烈。自1979年以降,自中國到美國的移民絡繹不絕,如今總數已在台灣移民的十倍之上。兩者同文同種,有志發展的領域類似。八十年代在美國的學界裡,常見台灣教授指導中國學生。如今是台灣學生在中國教授門下,與同門的許多中國同學一起學習、較勁,競爭在所難免。

              當留在美國的情況變得十分挑戰,而台灣的生活環境也較從前改善許多時,年輕一輩的台灣留學生便常選擇在學成後回台發展,或在美國工作一、兩年後,整裝回國。

              回顧過去一甲子的台灣人移民美國史,可以看出機會之門有開啟的時候,也有關閉的時候。台灣人蒙神恩典,有著聰明、良善又非常勤奮的本質,遇上機會,來到美國這塊沃土,結果不僅順利建立自己的家園,亦共同創造出一個生氣盎然的台美人社區,同時培養出許許多多優秀的第二代台美人。

              當第一波的台灣移民年紀趨於暮年、智慧臻於成熟之際,尤該思考如何將「台灣傳統(Heritage)」的火炬傳承下去,以便能在美國建立起一個令人尊敬的「台美族裔(Taiwanese Americans)」。(End)
1967年,楊貴運的太太瑞蓮嫂帶六個孩子移民美國加州,多年後,有四個孩子成為醫師,一位成為教師,另一位是建築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