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林哲夫教授的故事(上)

 

林哲夫教授,楊遠薰攝影

愛與非暴力運動的推手

─林哲夫教授的故事()

 楊遠薰

 

1946年秋天,十四歲的林哲夫走在淡江中學紅磚建築的迴廊,聽著埔頂鐘塔傳來的悠揚鐘聲,覺得這一切美妙得難以置信。

 他生長在宜蘭羅東一個裁縫師的家庭,小學畢業後,因為家貧,無力升學,留在家裡打雜。如此過了兩年,直到第二次大戰結束,他的叔叔自上海歸來,見他資質聰穎,棄學可惜,乃提出贊助,讓他到台北唸書,才圓了這場升學夢。

 淡江中學座落在淡水紅毛城旁的山腰,與隔鄰的純德女中同屬宣教師馬偕牧師創辦的學校。校舍全是西式的建築,校園十分優美,此外還有洋牧師與洋修女教授英文、音樂等課程,對林哲夫來說,這真是一所洋學堂。他陶醉在新的環境裡,感覺像進入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然而好景不常,第二個學期一開始,就發生了殘酷的228事件。不久,軍車開進學校,荷槍的軍人帶走他們敬愛的校長陳能通、化學老師盧園、純德女中訓導主任黃阿統與其他學生等多人。接著,他們的死訊傳來,恐懼的陰影立刻籠罩整個校園。那時的林哲夫才唸初一下學期,但已十五歲,對這場遽變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

 他學會沉默,也繼續用功,然唸到初三,因為叔叔經商失敗,面臨輟學的厄運。

 「但是上帝疼我。」留著一絡長鬍子的林哲夫在六十多年後回憶這件事,微笑地說:「那時,加拿大一家教會裡的一些年約八十歲的姐妹們每人每星期節省五毛加幣,經第二代馬偕牧師娘的幫忙,資助八名台灣的清寒學生,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此外,當時的淡中校長陳泗治非常照顧我,不僅給我這份獎學金,還讓我到他家吃三餐,並親自教我彈鋼琴,鼓勵我升學。這份溫情,讓我永誌於心。」

 就這樣,他完成初中,考上台北二中(現在的成功中學)。高中畢業,考進公費的師大理化系,一步一步地走向經濟獨立的路。

 留學加拿大

 林哲夫自師大畢業後,回淡江中學教了一年理化,便入伍服役。退役後,他回師大擔任一年的助教,申請到多倫多大學的獎學金,於1960年夏天赴加拿大留學

「出國時,我的心情很豁達。林哲夫說:「因為我當兵時,被分發到金門當預官。到金門不久,即發生823炮戰。炮戰期間,三度炸彈落在身邊,每次睜開眼,發現命又撿了回來。因為三度與死神擦身而過,往後覺得人生最需人幫助的階段已渡過,最危險的情境也經歷過,此後一無牽掛,應當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

於是此後,他追求理念,勇往直前。1960年夏,他抵達多倫多大學後不久,即認識在多大化工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黃義明,很快地與他成了好朋友。

 兩個月後,他倆收到自日本寄來的二十本《台灣青年》創刊號。兩人一讀,熱血澎湃,因為雜誌的內容正是他們過去一直想探求卻又無從得知的有關台灣的消息與論述。於是此後,黃義明、林哲夫、另外四名多大的學生及三名多城的鄉親便互相傳閱《台灣青年》,也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台灣的事情。

 1961年,他們發起成立多倫多大學台灣學生會,陸續舉辦探討台灣歷史或唱台灣歌謠的活動,更在那年年底在多大舉辦《台灣之夜》,介紹台灣文化予加國的人士。

同年128日,加拿大駐聯合國副代表布魯克斯( Brooks) 參議員在聯聯合國大會上發言指出:「台灣的未來應由台灣人在聯合國監督下進行公民投票決定」。這項言論令他們極感興奮,也開始用心研讀這方面的資料。

林哲夫笑著說:「我在多倫多大學主修核子物理,但卻花更多的時間在研讀台灣問題與從事台灣人運動上,所以博士學位就唸得比別人久一點。」

1963年,獲得化工博士的黃義明到滑鐵盧 (Waterloo)大學教書。那年夏天,黃義明與仍在多大求學的吳居宏、林哲夫等三人共同發起台灣鄉親尼加拉瓜大瀑布 (Niagara Falls)郊遊,許多人報名參加。

 當天,大家在美麗的尼加拉瓜大瀑布風景區玩得十分盡興,回多倫多後,又一起到餐廳吃晚飯。用餐時,有人建議成立「加拿大台灣同鄉會」,以便日後經常聯誼。這項建議隨即引起熱烈的討論,眾人當場通過成立「加拿大台灣同鄉會(Taiwanese Canadian Association ,簡稱TCA)」,推舉黃義明與鄭建駟為正副會長

1964年春天,由於對台灣問題的關心,他們進一步成立「台灣住民自決聯盟(Formosan League of Self-Determination) 」,由黃義明教授擔任主席。

那年924日,台大法學院的彭明敏教授及其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等三人因發表「台灣人自救宣言」,為國民黨政府逮捕,震驚海內外。在加拿大的這群台灣人聞之群情激昂,決定立刻展開救援工作。

他們將才成立半年的 「台灣住民自決聯盟」更名為「台灣人權委員會」。接著,他們與彭明敏海外的兩個母校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的麥吉爾(McGille)大學與法國的巴黎大學密切聯繫,並向加拿大與法國的外交部、司法部、加拿大民權同盟及加拿大的媒體發尋求支援,然後又要求美國國務卿、聯合國人權總署、國際法學學會(IJC)及方成立的「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關心。

當時打電報很貴。」林哲夫說:「一通發至瑞士或倫敦的電報要加幣52元,約略我兩個月的房租。但是為了營救彭教授等人,我們集資湊款,不惜一試,結果竟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當時發了兩通電報,」林哲夫又說:一通至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法學學會 (IJC),另一通至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AI)結果,國際特赦組織總部將彭明敏列為該年度的政治良心犯,並指定瑞典分部負責營救。也因此,彭明敏逃出台灣的第一站,即到瑞典。而國際法學學會則派一名理事到台北出席彭教授的調查庭。我們對這樣結果,都感到很興奮。」

1965年,黃義明、蔡明憲、林耀姍、洪全智和林哲夫等五人更在彭明敏案的宣判日,前往渥太華的台灣駐加拿大的大使館前示威,引起加拿大國家廣播電台 ( CBC )和各英、法文報紙的大幅報導。

1965年加拿大報紙的報導,照片由林哲夫提供

「當時,CBC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This Hour Has Seven Days』裡作長達五十分鐘的專題報導,不僅訪問黃義明教授,更撥國際電話訪問彭明敏,導致國民黨政府必須派高層官員到加國解釋溝通。」林哲夫說。

經過彭明敏案的抗議事件,林哲夫已成了回不了台灣的黑名單人物,只有將他鄉當家鄉。幸好,他在這時獲得一位牧師女兒的芳心,在加拿大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郭哲欽(Sophia) 是台灣第一位留美牧師郭馬西牧師的千金,生於新加坡,在日本長大,十六歲回台灣就讀北一女,爾後進台灣神學院研讀。她於1954年留學美國,在俄亥俄州的一所神學院攻讀宗教與教育。畢業後,她在俄亥俄州一所長老教會服務,然後在1966年經由姐姐的介紹,認識林哲夫,締下這樁美好的姻緣。婚後,兩人定居加拿大多倫多。

林哲夫伉儷合影於2010年,楊遠薰攝影

1968年,林哲夫終於獲得多倫多大學的核子物理博士,並在多倫多市區的萊爾森科技學院 (Ryerson Polytechnic institute) 覓得助理教授職務,開始他往後長達二十七年的教授生涯。

踏破鐵鞋尋URM

精力充沛的林哲夫在萊爾森科技學院任教的同時,繼續活躍於多倫多台灣人的社區與教會。七十年代,他擔任世界台灣獨立聯盟(WUFI)加拿大本部主席,配合組織的政策,從事宣揚台灣意識的啟蒙工作。

其時,島內的民主意識正在滋長中,其蔓延的程度令國民黨政權感到不安。因此在 197912月,國民黨政府藉高雄事件,全面逮捕島內的異議人士,舉世為之嘩然。當時為防止這些民主鬥士被處以極刑,全球各地熱心鄉親即刻展開救援。曾參與營救彭明敏等良心犯的多倫多鄉親亦熱血沸騰四處奔走營救。

這期間,林哲夫隸屬的教會因為領養施明德的二哥施明雄為關懷的對象,開始有教友對教會參與政治的程度持不同的意見。林哲夫乃與一些理念較接近的會友另創多倫多台灣人聯合教會。

在美麗島事件審判期間,由於新教會缺乏牧師,身為教會委員的林哲夫便經常與加拿大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簡稱PCC) 總會聯絡,也因此與該會海外宣道部幹事羅伯特牧師(Rev. Earle Roberts) 十分熟稔。

林哲夫說:「羅伯特牧師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對台灣人權救援協助甚多,我因此在1982年二月打電話邀請他到咱教會,參加我們的春節聚餐。他回說家中正好有訪客,我於是請他帶客人一起來。」

待大家見面後,林哲夫發現這位訪客是位韓國人,名叫Dr. Oh Chai-Shek(吳在直),旅居日本,便禮貌地請問他從事什麼行業?

吳先生答稱他是普世教協(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簡稱WCC)「城鄉宣道事工會(Urban Rural Mission,簡稱URM)」的亞洲負責人,目前從事組織者(Organizer)的訓練事工。

林哲夫聽了,精神為之一振。因為從事台灣人運動二十年,他常感到台灣人裡最欠缺的就是組織者的訓練,以致運動時起時落。他因此問:「URM做些什麼事?」

URM主張以非暴力模式組織民眾,爭取權力,恢復人性尊嚴。」吳先生答:「其宗旨在強調愛與公義。」

簡短的幾句話聽得林哲夫聚精會神,因為這正是他心裡長期的一個憧憬,所以他馬上追問:「這個program訓練的內容是什麼?如何爭取到受訓的機會?」

吳先生逐一回答他的問題,兩人談得十分投契。臨別時,林哲夫請吳在直和他保持聯絡,並繼續提供這方面的訊息。

1982年五月,林哲夫接到普世教協的URM 總幹事塔德(George Todd)博士自美國打來的電話,十分興奮。兩人談了一陣後,林哲夫問道:「我們能推薦人到美國參加URM的訓練嗎?」

「其實,你們不用到美國。」塔德博士答:「因為多倫多市區就有URM的機構。」

「真的?」林哲夫叫了起來。

「沒錯。」塔德博士於是給他加拿大URM總部的地址。

林哲夫一聽,那地方竟僅離他辦公室兩條街!放下電話後,他立刻起身往外走。

他快速穿越兩條街,果然找到加拿大URM的總部。帶著無比的興奮,他跨進辦公室,對裡面的一位女士說,他想瞭解URM訓練組織者的情況。

那位名叫Joyce Smyles的祕書後來說,她始終記得Albert (林哲夫)那天走進她的辦公室時,整個臉上泛著明亮的光輝,那光簡直亮得把辦公室都照白了。

Joyce向林哲夫說明「加拿大基督徒訓練計劃 (Canadin Urban Trainning Project for Christian Services, 簡稱CUT)」的內容,並安排林哲夫與該企劃的主持人費爾博士(Dr. Edgar File) 見面。

費爾博士(Dr. Edgar File),照片取自網路公共財

費爾博士是位社會學教授,執教於多倫多北部的約克(York)大學,為人充滿正義與人道。林哲夫到約克大學找他會談後,兩人十分投契,遂進一步商討舉辦台灣人組織者訓練營的可能性。

依照費爾博士的原先企劃,這項訓練的課程需時一年,但林哲夫認為這對台灣來的學員將有很大的挑戰,乃要求縮短為兩星期。

最後,費爾博士專門為台灣人量身訂造了一套為期兩星期的「台灣URM (TURM)」密集訓練課程,並於兩個月後在多倫多開辦第一期「台灣人URM訓練營」。

此後,這項「台灣URM」訓練營年年舉行,栽培出無數台灣優秀的草根組織領導者,對台灣社會影響既深且鉅。

林哲夫後來每次提起這段尋覓URM訓練組織者的歷程,便無限感慨地說:「從我辦公室到URM機構的這兩條街,竟讓我走了十七年!」

台灣URM的教父

第一期台灣人URM訓練營於1982年七月在多倫多舉行。費爾博士親自授課,林哲夫作口頭翻譯,學員計有林培松、林東洋、陳俊良、謝才智、蔡明憲、洪奇昌和林哲夫等七名。

兩星期的密集課程結束後,學員咸感受益非凡,但費爾博士卻認為這項訓練營若在台灣舉行,當會收到加倍的效果。

林哲夫聽了,立刻思索如何安排費爾博士到台灣教一年書。結果經過一番曲折的洽商與協調,他終於為費爾博士安排到台南神學院擔任一年的客座教授。費爾博士亦信守諾言,向約克大學請了一年的學假,於1983年秋飛到台灣,在台南神學院開了一門《社會倫理學》。

然而不久,無孔不入的國民黨情治人員即對費爾博士展開密切監視,不僅干擾他的授課,亦對校方施予壓力,導致費爾博士只教了一學期的課,便被迫提前離台。

1983 年,台灣URM 訓練營因為費爾博士不在加拿大,改在美國北加州張村樑先生經營的旅館舉行,然後在1984 1985年又回到多倫多舉辦。這三年的學員計有陳福柱、陳宇全、蔡有全、趙振二、林宗正、黃昭凱、翁金珠、劉峰松、廖碧玉、廖碧英、原住民巴燕達魯、伍錐等多人。

 URM訓練營的最大特色是每個學員都必須針對台灣的社會問題,思考「人民的痛」,再設計一項社會企案,分別從價值、系統與策略等各方面探討推動的可能,然後在回台後,立刻著手進行推動企案,因此很快地就能看到一些成果與發展。

 1985年,學員廖碧英針對台灣的雛妓問題提出「彩虹專案」,布農族的伍錐針對原住民的土地問題,提出「還我土地」運動都在台灣引起巨大的迴響,URM訓練營因此引起各方的矚目。

 1986年的台灣URM訓練營改在日本舉行,但1987年的訓練營又回到多倫多舉辦。這兩年的學員包括長期進駐高雄勞工中心的林正宏牧師、台北義光教會的鄭英兒牧師與前民進黨立委鄭國忠牧師等人,都是具高度鄉土認同、懷奉獻社區決心的優秀領導人。

 台灣URM在加拿大集訓的那些年,林哲夫不僅籌劃訓練營、擔任教師與翻譯、並且照顧URM學員們的生活與起居。

「這期間,多倫多的鄉親、加拿大台灣聯合教會的眾多會友與我太太Sophia都非常幫忙。」林哲夫說:「譬如,台灣來的學員吃不慣西餐,住旅館也太花費,便都住到我家來。曾經,為騰出更多房間給客人,我太太帶著兩個兒子到外地去,讓整棟房子成為台灣URM訓練營的學員宿舍。當時,台灣聯合教會的黃文勇牧師、廖碧玉牧師娘、朱寶山兄及諸多兄姐都非常熱心,隨時幫忙。每天都有教會的姐妹輪流到我家作飯菜,給學員們吃,還有一些鄉親幫忙接送學員,大家都為這個訓練營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台灣URM訓練營年復一年地在多倫多舉辦,多倫多鄉親乃成立「多倫多台灣URM訓練學院」,由陳宗泰擔任執行長,負責諸多聯繫與行政事宜。

1988年,台灣終於解嚴, URM訓練營因此得以在台灣舉行。自移師台灣後,台南新化口埤教會連續主辦三期的URM訓練營,費爾博士親自到台灣授課,一共培訓九十多名學員,創下該訓練營成立以來學員最多的一年。

 

Dr. 林哲夫(右)與Dr. Edgar File,照片由林哲夫提供

那年年底,URM的學員引發了一件改寫台灣近代史的事。由於受到加拿大聯合教會向加國原住民道歉的啟發,那年1221日第九期台灣URM訓練營結業後,原住民學員立刻決定進行一項還台灣原住民公義的行動。

 十日後的1231日,URM的鄒族學員將嘉義市火車站前的吳鳳銅像拉了下來,當場毀壞。一時,所有媒體競相報導,震撼全台灣。

 吳鳳銅像被拉下後,效果發酵,影響所及,台灣第一座228 紀念碑於1989228日在嘉義市豎立,邁入台灣社會公義的新里程。31日,「吳鳳鄉」正式改名為「阿里山鄉」。同年九月,所有台灣的教科書皆刪除吳鳳捨生取義的愚民故事。

 這些成果帶給URM師生們無比的鼓勵,但也因為吳鳳事件造成的震撼太大,費爾博士再度被國民黨政府強制出境。

費爾博士離台後,其加拿大原住民的夫人唐納羅芙(Donna Loft) 與女兒於1989年來台,繼續負責台灣URM的訓練課程,延續費爾博士的志業。

 九十年代,台灣URM的學員顯著增加,成員包括牧師、勞工、農民、漁民、原住民、婦運人士、環保人士、公職人員、民意代表等各階層與各族群的人士。他們在結業後,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從事草根組織,然後帶領弱勢的族群走上街頭,作和平理性的抗爭。這些URM的學員深具行動力與影響力,因此被台灣的媒體稱為「街頭聖戰士」,而費爾博士與林哲夫教授也因此成為台灣街頭聖戰士的「教父」。(待續)

1991年,加拿大台灣人權協會會員合影。由左至右,前排: 林哲夫、 林碧玲及陳星旭。後排:羅益世、 林文政、朱寶山、 蘇正玄、蘇慶龍與張理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