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淡泊明志的李玉琛醫師(4)


淡泊明志的李玉琛醫師(4)

─全美第一位台灣人心臟科醫師的故事

楊遠薰`

 
4

 六十年代是李玉琛醫師的事業蒸蒸日上的年代。自1961年起,他除在醫院看病外,亦開始在馬大醫學院教課,成為第一位在美國擔任臨床教學的台灣人醫師。

1964年,他開始擔任馬大附屬醫院的心電圖研究室主任。許多年後,這所研究室以他的名字為名。

1966年,為使一家五口過較寬裕的生活,他考取馬里蘭州開業醫師執照,並將自家底樓改成診所,此後每天下班後,回家繼續看病。這時,護士出身的Gretchen就是他的好幫手。她白天處理診所的業務,晚上則幫李醫師照顧病人。

李他醫師看病入微,診斷準確,待人親切,所以病人都信任他、喜歡他。他的臨床診斷屢屢令醫院的同事折服,所以一些年輕的醫師們常求教於他。

1968 年的一天,李玉琛醫師接到急診處一位住院醫師的緊急電話,說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男性病人在接受骨骼開刀時,用了過量的epinephrine 點滴,引發高血壓,其收縮壓高達200以上,並且心律跳動不規則,怎麼辦?

 李醫師很快想到epinephrine vasoconstrictor ,而nitroglycerin(NTG) vasodilator,或許對這病人有幫助,因此建議這位住院醫師給病人1:150 grain(毫克) NTG。結果,病人的情況果然獲得改善。

因為這種治療方法是創例,所以李醫師投稿給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論文發表後,引起普遍的重視。如今,醫生以vasodilatorprocardia類治療惡性高血壓,已成了醫界的通則。

 李玉琛醫師於1971年升為馬里蘭州立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並且在隔年有了一項重大的醫學發現

1972年,一位七十二歲的病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臟衰竭,由家人護送至馬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急救,由李醫師會診。

 李醫師作完檢查與救治工作後,在病人的病歷上寫下:「病人因長期高血壓,導致充血性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簡稱CHF),對洋地黃強心劑、利尿劑或臥床休息皆無反應。」

 傳統上,醫生救治心臟衰竭病人的方法就是給予強心劑或利尿劑,但這位病人在服用這些藥物後,皆無改善,也就是正走向長眠中。李醫師這時根據研習過的藥理學,認為若讓病人服用微量的beta blocker (交感神經阻斷劑),使其心跳緩慢,當可減輕其心臟的負荷。

 因此,他讓病人服用10 mg propranolol。病人的心跳果然減緩,由115降至90,但同時卻也出現回生的跡象!

他讓病人繼續每隔六小時服用一次相同的劑量,結果病人的情況逐漸好轉,最後竟得以出院!並且,病人在出院後,繼續服用beta blocker

 這是項非常令人興奮的結果!李醫師解釋說,充血性心臟衰竭 (CHF)就是心臟失去有效輸送血液的功能,以致身體其他部分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而產生暈眩、呼吸急促等現象,亦使一些日常活動如走路、爬樓梯或拿較重東西都變得很困難。這種病況通常由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所引起。

由於心臟無法繼續使血液回到心室,相關的器官如肺等會因此水腫。人的身體為自動調和這種現象,就使心跳加快,但心跳加快會加速心臟無力。這時,若讓病人服用微量的beta blocker,減緩病人的心跳,就可減輕其心臟收縮的壓力,將使在垂死邊緣掙扎的病人舒適些,其病況也因此獲得改善。

 「但在當時,所有醫學教科書都說beta blocker對心臟不好,用beta blocker醫治心臟衰竭是不當的作法。」李醫師說:「所以我的這項發現無論投書或寫論文,都不被醫學期刊所接納;即使馬大附屬醫院的其他心臟科醫師也不表贊同。」

 1978年,李玉琛作最後一次嘗試。他在紐約的一個國際醫學會議中,報告他的這項發現,強調降低心跳對心臟功能微弱的病人有助益,但會後仍沒有引起回響。

 
「但是,我的臨床繼續證實我的理論是對的。」李醫師頗感無奈地說:「因為在救活那位七十二歲充血性心臟衰竭病人後,我又以相同的方法成功地救活了另外五名患同樣病症的病人。遺憾的是,我在當時無法讓醫界的人相信這種治療方法是正確的。」(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